《登高》教学实录执教: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登临高处感慨万千。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就泪流满面地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一代诗圣杜甫登临高处又有怎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千古绝唱《登高》。
(板书课题,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2、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应麟层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
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多变的情感通过我们多变的声音传达出来。
(出示幻灯片: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等)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自读诗歌)师: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登高”,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登高的?生:重阳节登高。
师:诗歌主要写出了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
哪些诗句是登高所见,哪些诗句是登高所感?生:前两联是登高所见,后两联是登高所感。
师:诗人登高都看到了什么?生:风、天……师:在后两联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哪一个字呢?生:悲。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悲”这种情感在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生:我觉得“猿啸哀”中的“哀”字最能体现全诗“悲”的基调。
生:“猿啸”也可以,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猿就是凄凉的意象。
生:诗人表面写猿啸,实际是诗人内心愤懑的宣泄。
师:是啊,杜甫的诗句“殊方日落玄猿哭”更是借猿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悲伤。
生:首联的“鸟飞回”也能体现诗人的悲伤。
师:解释一下。
生:“鸟飞回”就是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是回旋的意思。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
在杜甫的诗中,也常有对鸟的描写。
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与诗中的这些鸟相比,《登高》中的鸟在形态上、生存状态上有什么不同?生:这些鸟给人安详、自在、轻松的感觉,而《登高》中的鸟则给人急促、急迫的感觉。
师:你的鉴赏力非常强。
这是一群在疾风中挣扎回旋的鸟儿。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这种景象描述一下?生:在旷远的天空下,呼呼的秋风吹着,一群江边的鸟,在狂风中羽毛凌乱,上下翻飞,还时不时发出凄厉的鸣叫……诗人此时登高远望,他在瑟瑟的寒风中陪伴着这群鸟儿,或者是鸟儿陪伴着他。
这上下翻飞、挣扎回旋的鸟儿应该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师:同学们是不是也从其他的景物中读出了诗人的悲伤?生:我从“落木”中读出了一种苍凉。
师:哦?什么是“落木”?生:“落木”就是落叶。
师:哦,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生:秋天嘛,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对呀。
生:古人好写悲秋,是因为“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诗人眼中景物的凄凉或许正是诗人内心凄凉的体现吧。
生:我从“风急天高”“无边”“不尽”这些词中读出了一种开阔。
(这个问题不好发现,如果学生没能提到,我想这样来引导:“风急天高”“无边”“不尽”是不是也可以传达一种悲伤?)师:哦?解释一下。
生:秋风强劲,蓝天高远,无边无际的落叶,一望无垠的江水,给我们一种开阔、阔大的感觉。
师:同学们把颔联的“无边”“不尽”去掉读一读,和原诗句比较一下,是不是也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生:是这样。
师:置身于这样一种阔大的境界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生思考)师:类似意境的诗句杜甫还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幻灯片出示诗句)繁星低垂,远野开阔,大江奔涌,明月高悬,在这种阔大的境界里,诗人只感觉自己像一只飘飞的鸥鸟。
这时的诗人是不是也有这种孤独、寂寞、渺小之感呢?生:是。
师:所以,境界越是开阔,人就——生:越显得渺小。
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生:越显得短暂。
师:所以,诗人很伤感。
生:我从“渚清沙白”中读出了一种凄清。
师:解释一下。
生:冷色暗色代表凄清、荒凉、伤感,暖色亮色给人温暖、愉快、生机勃勃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可以由画面的色调,推及诗人的情感思想。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王维的诗中就大量运用了冷色调。
生:所以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冷色调同样也传达了一种悲伤。
师:滚滚而来的长江水是不是也可以传达诗人悲伤的情感呢?(生思考、讨论)师:南唐后主李煜也有关于水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则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都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愁。
所以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不仅写出了一种气势,更是诗人无边愁绪的体现。
师:让我们齐读前两联,感受作者的悲凉心境吧。
(生齐读)师:前两联凄清阔大的景象不正是诗人悲伤心情的体现吗?也可能诗人郁积在心中的悲愤之情太多了,以致借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悲伤,于是他直抒胸臆,写出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学生发言积极热烈,大都能读出其中的七层意思,为了体现诗人杜甫的悲之浓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又作了如下补充)师:万里,地之远也。
写这首诗歌的时候诗人在夔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
而杜甫的老家是哪里呢?河南,远吧。
秋,时之凄惨也。
秋这一季节本身就是萧瑟凄凉的,柳永也有诗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作客,请看幻灯片:755年,安禄山反,杜甫自长安至奉先,丧幼子。
756年,被叛贼囚禁。
757年,四月,归凤祥。
闰八月自鄜州至京师。
759年,字东都归华州(陕西华县),七月到甘肃天水。
760年,寓居成都浣花溪草堂。
765年,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
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
自戎州至渝州。
入秋,至忠州(四川忠县),居龙兴寺院。
九月,至云安县(四川白帝城)。
766年,移居夔州。
767年,在夔州。
老师列举的是从安史之乱到诗人写作这首诗歌前后十几年的时间。
其实诗人二十多岁就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只不过在他三十五岁之前,由于诗人年轻气盛,有着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种客居他乡的漂泊之情没有显现出来,后来是十年困守长安,再后来就是这一段时间。
(出示罗大经的解释,重点解释“台,高迥处也”也是一层悲,悲在何处呢?我想听听大家的理解。
生:重阳节登高,诗人应该有一种思乡的情感。
师:很有道理,重阳节是应该在家乡度过。
而诗人此时却是在远离家乡的夔州,思念家乡的情感应该是有的。
谁来解释一下“台,高迥处也”的意思?生:“迥”是远的意思,“台”应该是一个地方。
师:什么地方?生:登台应该就是登高吧。
师:诗人为什么不写登高而写登台呢?生:应该是为了押韵。
师:对呀。
古人是登高必赋,登高必有感慨。
生:刚才老师不是说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就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吗?你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间永恒、邈远;天地悠悠,境界开阔,一个人在这样的境况下非常的渺小,禁不住泪流满面。
师:你解释得真好,现在再看杜甫,你觉得他的形象怎么样?生:那么多的悲愁集于一身,这老人怪可怜的。
师:老师现在有一点困惑,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望见之景,境界宏大,而颈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诗句的境界并不吻合。
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生自主发言)师(适时引导):难道宏阔的背景只是为了抒发小我之苦痛吗?诗人只是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吗?生:不是。
还感叹国家的命运。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艰难。
艰难是指国家命运个个人命运的艰难。
师:767年,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歌,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极其严重,而且在边疆和少数民族的战争接连不断,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也是“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师:“苦恨”是什么意思?生:极度遗憾。
师:杜甫遗憾什么?生: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都极其艰难。
师:解释一下这句诗。
生:我非常遗憾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不能为国家为百姓出力流汗了。
师:同学们还觉得杜甫只是一个可怜巴巴的老人吗?生:不是,我看到了杜甫忧国忧民,形象非常高大。
师: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杜甫是无论穷达,都在兼济天下。
个人之愁,国家之愁,压得杜甫喘不过气来。
古人有愁好喝酒,杜甫也不例外,他是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可是现在杜甫老人还喝酒吗?生:不喝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不能喝酒了,老人满心的悲愁如何消解呢?不能消解,无法消解,只能郁结在诗歌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中,郁结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指导诵读,出示诵读知道幻灯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再次走进诗歌的意境:1200多年前,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夔州,长江边,大风猎猎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他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满身疾病、一生坎坷,他心忧天下、心怀祖国,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百感千愁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