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课件
参 考 赏 析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 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 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 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 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 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 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 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 前远景的观察。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 的纯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 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 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 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 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 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 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信的人。
创作特色
2.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 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 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 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 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 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 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 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 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 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 ”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 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 “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 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 树。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 ,喜欢单栖。以伯劳飞 去暗指离别,以日暮黄 昏烘托离别的氛围。 乌臼树:落叶乔木。
创作特色
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 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 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 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 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 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 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 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 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直 接呈现出来,盼望郎归已在 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 现实;“开门郎不至”就既 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 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 无望,便“出门采红莲”, 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
参 考 赏 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 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 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 “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 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 情,以自然景物起兴。
创作特色
“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 “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 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 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 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 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 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 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 吐真情,耐人寻味。
析赏词诗类同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十诫诗 ——仓央嘉措 译文一: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 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 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 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
创作特色
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 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 听。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 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 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
“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 参 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 考 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 赏 “鸿雁传书”。 析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青楼:富贵人家用清漆涂饰的闺楼。六朝以前 的诗中常用来指女子居处。 尽日:整天。 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 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 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 楼”了。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 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 着。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 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这里写出了女主 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
参考赏析
这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 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 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 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 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 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 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 曲》中,借以指船。
参考赏析
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 船过江。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 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 的描写。《古微书》说:“博劳 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 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 子的孤独和凄清。
西洲曲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 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 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 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 意,吹梦到西洲。
诗文讲解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下:到。 西洲:地名。 折梅寄: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 江北:地名,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 发乌黑发亮。
——于道泉翻译的现代诗形式
译文二: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缄翻译的古诗形式
相思十诫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衣带渐宽, 怨秋风悲画扇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相思枕畔, 但凭见泪痕湿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别是一般, 剪不断理还乱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此情可待, 记忆里一个你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重门深居, 难独上画楼西
凤求凰·琴歌
司马相如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 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 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 我徬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 我沦亡。
玉楼春·春恨
宋代诗人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 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 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创作特色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 “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 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 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 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 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 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创作特色
4、蝉联而下,巧“接字”
• 第六最好不相对, 如此便可不相会。 再相会,岂知吾谁 与归 • 第七最好不相误, 如此便可不相负。 负尽苍生 负尽蓬山 万重 • 第八最好不相许, 如此便可不相续。 续断之间,听一夜 梧桐雨
•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 此便可不相偎。东劳 西燕,天欲晓各自飞 •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 此便可不相聚。曲终 人散,念去去伤别离 •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 见何如不见时。见与 不见,何须悲何须怨 •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 教生死作相思。相思 无益,十诫说与君知
参 考 赏 析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 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 怀;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 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合情合理, 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 感人。它涉想新奇,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 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 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 带到情郎的身旁。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 表情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 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学习提示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 所编《乐府诗集· 杂曲歌辞》里。其中 大多是南朝中央政府乐府机关收集的民 间歌曲,其中有少数为下层文人创作或 加工润饰而成的。《西洲曲》可能是经 过文人加工润色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 女子对郎君的思念,感情真挚,语言优 美,人物内心的感情刻画尤为细腻。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 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 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 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 子,莲子清如水。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 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与练习
1、比较以上两首乐府民歌,看看在表达方式和语言 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2、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西洲曲》极为难解, 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 想”(见《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陈志明文)。请同 学们收集相关资料,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