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记叙文阅读之(三)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最新记叙文阅读之(三)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拟人,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静景动态,
显得生趣盎然。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显得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拟人,“忍俊不禁的笑容”。
夜深了,秦奋同学还没有休息。他默默地用笔在本子上勾画着。
……
学期结束的统一考试中,秦奋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名列初二年级第一。学校的老师、同学都向他投以赞许和羡慕的目光。
秦奋同学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有了回报。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名列初二年级第一。这让我们明白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验证。前面的叙述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
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语文 任课教师:宋老师 授课时间:2012年 月 日(星期 ) :00--- :00
姓名
年级:
教学课题
记叙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阶段
基础(√) 提高( ) 强化( )
课时计划
第( )次课
共( )次课
教学
目标
知识点:记叙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文章应用的表现手法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预习反馈: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引出下文。
2、(1)找出第2—7自然中段描写紫藤花的句子,并分析讨论:
A.描写对象是如何变化的?
B.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C.描写手法如何?
A.描写对象分别是花瀑、花穗、花朵。
B.描写角度有形象、颜色、神态.
C.描写手法有比喻、拟人。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六、思考品味
1、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的原因是什么?独句成段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紫藤花的美丽,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例题2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莱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5.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A.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人物的情感及心理变化
B.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记叙和描写
思考题:
作者以“紫藤萝瀑布”为题有何用意?
将花喻为“瀑”,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花之流长,隐含了生命的活力与绵延长远。
思考讨论题:文中插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的事”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和现在茂盛的紫藤萝花作对比,从而突出花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中心。
方法:讲练法
重点
难点
重点:区分判断表现手法
难点:解答题及实际应用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业检查与分析
二、教学内容:1.判断常用表现手法,体会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2.相关练习
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
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 “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和阳光相映成趣。
3、教学过程
记叙文阅读指导(三)
《紫藤萝瀑布》讲解
你一定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2、(3) 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
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
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
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
“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
作者在这里由花及人并悟及生命,写出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由此,作者在结尾句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观全文,看看作者对紫藤萝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试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2.伫立凝望,这一条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3.忽然记起十多年前,曾经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藤萝萝花了。
4.藤萝又开花了,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
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例题1
一诺千金 (陕西2004年中考试题)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愉快欢畅的心情。
4、阅读10—11自然段,讨论回答: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