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心得体会: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思考(最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X经济发展既有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的不足,又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因此,X经济发展既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又不可忽视一定的发展速度,否则X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下面,我就X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谈点看法。

一、X经济发展落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X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有体制机制、有内部外部、有主观客观等方面因素。

而关键是内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X经济发展落后核心问题是内因。

时间上的分水岭是1992年。

外部原因最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石化作为X的主导产业,喜忧参半。

喜的是石化确实是X产业品牌,忧的是它不能像马钢、铜陵有色、芜湖奇瑞那样在X 形成产业链,与地方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关联,并将企业税收约一半留在地方。

但X 石化并不是这样。

X石化收编到中石化集团后,其生产经营进入中石化内部体系流转,同时分税制改革使X石化税收约90%以上上交国家。

因此,X发展石油化工就面临一个原料来源的问题,如果得不到中石化支持,X发展化工就遭遇上游产品的瓶颈,这就是X发展化工难以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而分税制改革,X石化税收60亿以上交给国家,如果能像沿江其他城市那样,市本级财政收入每年至少要增加30亿元以上,那X的今天一定不是这样。

当然外部原因很多,如行政管理体制上,X在全省的战略位置并不彰显等等。

东风浩荡、心潮激荡,纵有不足,铆足劲来发展照样都会大变样。

心潮不荡漾,纵使东风再浩荡,结果还是一个样。

内部因素更为重要,如果自身不努力顺应时代潮流,不抓住机遇发展,再好的外部条件都是枉费。

死守手中的权力,不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运行机制就是残缺的。

因为发挥“看不见的手”作用,也就意味着行政权力的削减或消失。

所谓标志就是1992年,大致上表现为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在争论中错失良机。

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从“姓资姓社”争论中解放出来,鼓励全社会大胆的试大胆的闯。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X人习惯于安于现状,抱残守缺,抱着“老杨树蔸子洗澡”,担心改革,患得患失,思想停留在坐而论道、小富即安上,缺乏危机意识,更谈不上自主创新,给外人以“老谋深算”的印象,死守行政权力条条框框,以为改革只是搞一阵风,不愿革除陈旧的行政方式,不想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二是1997年以号称“渡江战役”运动战的方式搞企业改制,誓言“砸锅卖铁”也要强推企业改革,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企业改制不仅吃了“夹生饭”,更具杀伤力的是产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汽车、空调、电视等这些蒸蒸日上的新型产业遭受灭顶之灾,直接荡然无存,彻底动摇了X经济发展的根基,X经济发展从此一蹶不振,经济总量排名由此与全省第二作别,差距越拉越大。

三是十七大前的一些官员带着浓厚的小农意识,只顾眼前“一亩三分地”,能够立足当下,却不能放眼世界,发展的视野和开拓创新的力度非常偏窄,与群众呼声、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应,没有看清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所掀起的排山倒海之力,发展农业靠经验、发展工业靠生产,沉到基层很少,听不到基层的呼声,这又怎么能高起点规划、破釜沉舟推进改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告诉无门,X经济可谓是积重难返,X形象在一些宾客口中成了“城镇”。

四是改革开放后两次行政区域调整留下了太多遗憾,1988年,我国发达地区都在谋划跨江发展,而长江作为X地区天堑,X、池州从此分江而治。

2016年,枞阳整体划归铜陵更是行政区划上的败笔,如果说1988年区划调整带有计划经济色彩,那么枞阳整体划归铜陵则是人为所致,有违客观规律。

经济圈不等于行政区,离开经济谈履政又何来成绩?之所以这么整体调整枞阳区划,有可能是当时枞阳主政者思想所为,难说没有操弄枞阳民意之嫌,可X人的知情权在哪?二、当前X发展有效机遇与对策怎么选?X面临怎样的机遇?哪些是有效机遇,哪些机遇只是潜在的发展机会。

我认为,唯有效机遇才好精准发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三大攻坚战”和“七大战略”,从X经济发展的层面,最直接的是“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X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除了从整体上抓好城市开发区、抓好首位产业外,特别需要从大别山区、皖江经济带、快速公路三大经济带上发力,从而与开发区形成点、线、面的经济发展格局,我认为这是适应这种重大的战略转型有利于X经济高质量发展。

禁止长江大开发对X长江经济带转型是有效机遇。

如果单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开放型经济来讲,X无法与江浙沪相比,但禁止大开发却给了X长江经济带转型以机遇。

X正好处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

长江是客货运流之地,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载体,长江生态保护更为生活生产提供清洁水源,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将使长江兼具物流与风光观赏性。

从生态角度,因为行洪、蓄洪等原因,保护湿地,培育候鸟乐园,建立更具生态多样的江豚保护区,莲洲、江心洲、沙漠洲等江中小岛更加风情万种,形成新的生态经济。

从文化角度,X长江经济带历来是文人商贾流连忘返之地,因为崇尚教育,长江沿线名人辈出、流觞曲水,新文化、祖宗文化、戏曲文化荟萃,留下了许多古迹,敬敷书院,老街区老字号,古雷池、小孤山都蕴含着文化灵魂。

因此有必要赋予长江经济带发展以新的内涵,以复活X长江经济带。

脱贫攻坚与污染防治为大别山区振兴带来机遇。

这种机遇的潜在意义,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国家对大别山区发展有一种特别的期待,那就是让大别山区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让山区人民充满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省委也将出台政策。

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更因为城市快节奏使许多城市人向往农村慢生活,希望回到农村释放心中的焦躁与不安。

而山水文化,让怀旧的人记住了乡愁,找到了回家的路,田园城市为城市人找到文化的根。

因此,着眼于X的大别山区,建议建立环天柱山、环花亭湖的快速通道,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建立环评天柱山旅游小火车、花亭湖航线,运用中国“新四大发明”,取消售票,移动支付,采取上车采取信息、下车结算费用,沿途自由上下站,享受自然、享用美食,努力改变旅游是一次性消费,让大别山的山水挽留旅客,颠覆旅游是花钱买罪受的现象。

一级公路建设加速公路沿线经济带形成。

国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X一级公路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市互通、城乡互联的交通大格局正在形成,必将促进市场要素加快向公路沿线集聚,形成一级公路经济带。

从宏观形势看,国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成必然,国际贸易因为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挑起事端,致使国际贸易秩序混乱,国际需求更加低迷,因此国家必将采取扩大内需,更加注重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这是我们加速一级公路建设的良机,X必须乘机而上。

X 发展滞后,尤其是优势大企业太少,产业链不完整,处于产业低端态势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面对国内大型城市功能性疏解而出现的产业转移,X各地尤其是开发区集中精力发展首位产业,一级公路建设会起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沿一级公路沿线打造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形成精细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协作化发展产业分工与协作。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逾越工业化进程?资本原始积累是企业家成长乃至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如今可以舍弃一些产业或企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走过了工业创造的时期,而今处于产业的引领地位。

作为区域经济,工业如同资本一样,X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更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它是X蓄积力量、厚积薄发的必然要求。

即使像新加坡、香港这样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工业依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国际化水平高,这些地方保留技术创新,而将现代工业制造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当然现阶段发展工业不可能是发展传统工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工业,即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

有鉴于此,X现阶段工业发展目标着力首位产业或中高端产业,如果X越过现代工业而发展更高阶产业,就可能如空中楼阁,因缺乏市场基础、技术应用基础和产业配套而夭折,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可能落空。

X发展现代工业目标在哪?以X现阶段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有限的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通过合作或独立创新的方式,主要在产业链与价值链上做文章。

在产业链上发展中高端,着力于技术密集、产业关联高、未来发展前景可期的领域,即使是好技术、好产品,如果不考虑成本、市场,不考虑产业关联性或产业配套,那么这样的中高端产业发展必定艰难。

因此在产业链上需要考虑产业分工。

在价值链上,着力于发展增值与潜值高的中高端产业,作为基础研究或作为应用推广,还不是现阶段X工业的目标所在,因为这些领域是国家重大的基础研究课题,需要强大的技术与人才支撑,时间跨度大,见效慢,否则花了太多的钱也不见得有效果,对于X这样欠发达地区是浪费时间与财力、人力。

因此需要着眼于能够广泛应用、走向成熟的中高端,只有增值空间方可获得即期效益,因为有潜值所以具有扩张性、未来的成长性。

发展现代工作的关键是人才,因为人才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培育人才有时间过程,引进人才需要成本,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吸引在外创业有成的人才回流家乡,他们掌握资金、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也最可能在产业与人才方面形成聚集效应。

吸引人才回乡,需要考虑他们回来干什么、在哪儿干、怎么干的问题。

即他们主导的产业在产业链如何分工,项目哪里落地,以及配套产业基础。

人才的作用在于应用到市场,作用在产业发展上,能够带动产业、培育人才,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如果只是孤立引进人才,而不考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合,只会导致运营成本增高而失去市场优势,这就需要考虑产业配套与各方面协同,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形成影响力。

引进人才,应是紧缺人才、高端人才,是技术、战略、市场方面的前沿人才。

引而不能用,用而无效果,则是人才资源浪费。

招商引资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

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现有企业发展,因为这些企业是现成的生产力,要发挥他们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上的积极作用。

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招商引资,以商引商,强化企业关联与提升产业链。

如果因为我们的发展环境不好,即使引进了企业,也不可能长久,同时我们的企业还可能被其他地区招商引资。

因此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所谓去留无意,就在于公平对待招商企业与现有企业,否则商可能没有招进来,有可能我们的商被其他地区招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