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调查与土地勘测定界
一、地籍调查介绍
4.1权属调查 4.1.1权属调查的方法 复核和实地调查 4.1.2权属调查的步骤 1、确定调查范围,制作调查工作用图 2、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预编宗地号 3、发放调查通知 4、土地权属状况调查 (1) 土地权利人。调查核实土地权利人姓名或名称、单位性质及行业、 法人代表、代理人姓名、身份证明和联系方式等内容。 (2) 土地权属性质及来源。调查核实土地的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土地权 属性质、使用权类型、使用期限和终止日期等内容。 (3) 土地位置。调查核实土地坐落、宗地四至、所在图幅等内容。 (4) 其他。调查核实土地用途、共有共用情况、土地他项权利情况、权 利限制情况等内容。
一、地籍调查介绍
实测(解析)界址点的要求 (1)利用全站仪、GPS接收机和钢尺等测量工具野外实测界址点坐标。可根据 界址点的观测环境选用不同的方法。 ①当采用全站仪测量时,观测时应做测站检查,检查点可以是定向点、邻近控 制点和已测设的界址点。 ②当采用钢尺量距时,宜丈量两次并进行尺长改正,两次较差的绝对值应小于 5cm。 ③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测量界址点,都应进行有效检核。
一、地籍调查介绍
6、设置界址标志 在无争议的界址点,设置界址点标志。界址点标志可分为:混凝土界标、带铝 帽的钢钉界标、带塑料帽的钢棍界标桩和喷漆界址标志。 7、勘丈宗地及绘制宗地草图 调查人员依据现场调查的结果,对宗地界址边长、条件距离及宗地间的相关 距离、必要的建筑物、建筑物进行勘丈,并根据勘丈边长和调查工作图现场绘制 宗地草图。 8、填写地籍调查表 权属调查完成后,调查人员现场应将权属调查的结果填写在地籍调查表上。 调查人员绘制的宗地草图应附在地籍调查表上。经双方认可的无争议的界址,须 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有争议的界址,调查现场处理不了的, 也可填写土地纠纷原由书,说明有争议土地的位置和双方意见及调查员意见,并 草绘界址纠纷示意图,送登记办公室处理。
第二位表示宗地特征码,用A、B、S、X、C、D、E、F、W、Y表示。
– “X”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下)
– “C”表示宅基地使用权宗地 – “D”表示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 – “E”表示林地使用权宗地 – “F”表示草原使用权宗地 – “W”表示使用权未确定或有争议的土地 – “Y”表示其他土地使用权宗地,用于宗地特征扩展。
一、地籍调查介绍
5、界址调查 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核心,关系土地位置及权属范围的确定,包括指 界、界址线和界址点设定、界址边长测量。 (1)指界的一般规定 1) 权源材料中权属界线明确、且经实地核查无误的宗地,无需进行土 地权属界线指认。 2)权源材料中权属界线明确、但经核查与实地不一致的宗地,需要进行 指界。 3)权源材料中权属界线不明确的宗地,需要进行指界。 4)没有权源材料的历史用地,一般根据双方协商、实际利用状况和当地 的定界习惯确定界线。 5)对违法用地,根据现状确定界线,并在地籍调查表注明。 6)指界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宗地权利人(或代理人)、相邻 宗地权利人(或代理人)以及调查员到实地进行指界。
地籍调查与土地勘测定界
——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尹广立
主要内容 一、地籍调查介绍 二、当前地籍调查的工作重点难点
三、土地勘测定界介绍及要求
四、土地勘测定界成果存在的问题
一、地籍调查介绍
1.定义
指依照国家的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 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 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 【地籍】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赋依据的图簿册。现代地籍的 主要功能已转变为保护土地产权和为课税服务,成为国土资源管理、 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依据。
一、地籍调查介绍
(3)通知指界 (4)指界结果处理 1)现场指界无争议的,填写地籍调查表,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 章。 2)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未到场指界、当事人到场指界但无正当理由拒不 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按违约缺席处理: 3)如一方违约缺席,其界址根据土地权属来源材料等,结合另一方指定 结果确定; 4)如双方违约缺席,其界址根据有关材料,结合实地现状界址和有关确 权文件规定确定。 5)将确定结果及违约缺席指界通知书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如有异 议,必须在收到调查结果之日起巧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 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则由(3), (4)两条确定的界线自动生效。 6)土地权利归属不明或共有(用)权利人众多难以逐一指界的,可根据土地 权属来源材料、宗地使用现状和地籍调查结果等确定权属界线,并进行公告, 公告期为15日。7)界址有争议的,应按争议区划定争议界线并单独设定争议地 ,记录争议情况,待后处理。
二、当前地籍调查的工作重点难点
土地权属类型,代码为2位。 第一位表示土地所有权类型, 用G、J、Z表示。 “G”表示国家土地所有权, “J”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 “Z”表示土地所有权争议。 – “A”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 – “B”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表) – “S”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上)
一、地籍调查介绍
(2)指界人 1) 权利人是单位的,应由法人代表进行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书与本 人身份证明; 2)权利人是个人的,应由权利人本人进行指界,并出具本人身份证明; 3)农村宅基地,应由户主进行指界,并出具户口簿和户主身份证明; 4)权利人不能出席指界的,可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代理人身份 证明及指界委托书; 5)共有或共用宗地,由共有人或共用人共同指界或共同委托代理人出席 指界,并出具代理人身份证明和指界委托书; 6)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指界应由该农民集体依据《土地管理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依法推举 产生,并由村委会出具证明。推举结果应同时公告。
二、当前地籍调查的工作重点难点
2难点
2.1工作经费拨付问题 政府财政保障和支付作业单位 2.2标段划分及中标问题 标段划分矛盾和中标不平衡
2.3土地调查人员问题
调查人员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
二、当前地籍调查的工作重点难点
2.4土地权属调查配合指界问题
宣传不到位,国有单位不够配合,户主外出 2.5接边问题 县与县接边和标段之间接边 2.6地籍调查表填制问题
6.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6.1主要功能 (1)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2)土地登记功能 (3)查询统计功能 (4)空间分析功能 (5)数据输出功能 此外,还应包括元数据管理功能、系统维护功能、地籍档案管理功能等。
6.2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 原则上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高斯-克吕格投影。采用地方坐标系的,应与1980西安 坐标系联测并建立转换关系。 (2)高程系统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分幅与编号 1、 根据《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92)标准,1:1万按经差 3′45″、纬差2′30″的梯形分幅,以1:100万国际标准分幅为基础采用96×96的行列 分幅编号方法;1:5000按经差1′52.5″、纬差1′15″的梯形分幅,以1:100万国际标 准分幅为基础采用192×192的行列分幅编号方法。 2、 1:500、1:1000、1:2000地籍图可采用正方形分幅或矩形分幅,其分幅方式和图幅 编号方法,可根据自身的管理需要进行选择。 6.3地籍图 地籍图的内容包括行政区划要素、地籍要素、地形要素、数学要素和图廓要素。
一、地籍调查介绍
4.2地籍测量 4.2.1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按照由高级到低级、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进行布设。 4.2.2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方法可采用解析法、图解法或部分解析法。一般采用解析法(实测 法)。即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通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 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
【地籍管理】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 和经济状况,采取以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价值评估 和地籍档案信息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和法律等一系列地政措 施。
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
一、地籍调查介绍
2.分类
根据《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的规定,地籍调查分 为: 地籍总调查 日常地籍调查 地籍总调查的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文字总 结、资料整理、检查验收等宗地为单元进行。 宗地是权属界线界线封闭的地块或空间。 宗地是指权利上具有同一性的地块。
所有权宗地 使用权宗地 宗地与图斑的区别
一、地籍调查介绍
4.内容
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存在着质的区别。权属 调 查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根据有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调 查核实土地权利状况,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权属调 查工作主要是定性的;地籍测量则主要是测量、计算地籍要素的技术 性工作,地籍测量工作主要是定量的。 土地权属调查的重点是界址调查,地籍测量的重点是界址点测量。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以现行的技 术规程、规范、标准为依据,结合地籍管理的业务运行模型,实现地 籍管理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与应用,满足地籍管理 流程化办公模式的需求,适应现代地籍管理制度建设的需要。
二、当前地籍调查的工作重点难点
1.工作重点
年度变更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宗地统一代码编制。 1.1年度变更调查
(1)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1984——1996年) 为掌握全国土地资源和土地权属状况,1984年至1996年,我国全面开展第一 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土地详查)。 (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1996——2009年)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2009年) (4)新机制下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2010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