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彩基础理论色彩体系

色彩基础理论色彩体系

提高还是降低,其纯度和色相都会发生变化 的(操作)。
20
21
3.色彩的表示方法
• (一)自然表示法 (1)以自然景色命名的色彩:天蓝、湖蓝、海蓝、曙红、 雪青、土黄、土红、翠绿等。 (2)以金属矿物质命名的色彩:金黄、银灰、古铜色、铁 灰、铁锈红、石绿、石青、宝石蓝、宝石绿、翡翠、钻蓝 、赭石、铬黄、煤黑等。 (3)以植物命名的色彩:草绿、茶绿、橄榄绿、柠檬黄、 橘黄、杏黄、米黄、紫藤、栗色、咖啡色、茶色、橘红、 橙红等。 (4)以动物命名的色彩:孑L雀绿、猩红、象牙白、蛋黄、 蛋青、鼠灰、驼灰、鹰灰等。
58
亮调子
59
暗调子以绿色基调为主要调子的画面。
60
8.色彩的心理分析
• 色彩的记忆性:
• 一般情况。暖色比冷色记忆性强 • 原色比间色记忆性强 • 高纯度色彩记忆率高 • 高明度比低明度记忆率高 • 无彩色与有彩色结合能提高其记忆性 • 色彩单纯形态比复杂形态容易记忆
61
色彩的具象联想:
• 红色:火、血、太阳 • 橙色:灯光、柑橘、秋叶 • 黄色:光、柠檬、迎春花 • 绿色:草地、树叶、禾苗 • 蓝色:大海、天空、水 • 紫色:丁香花、茄子、葡萄 • 黑色:夜晚、墨、煤炭 • 白色:白云、白糖、面粉、雪 • 灰色:乌云、树皮、水泥
射白光的色彩(黑白金银),如图。
4
• 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颜色的色彩, 如图中色彩。
相同点都具有色彩的明度属性, 有彩色具有色彩的三个属性明度、纯度、色相。
无彩色只具有明度
5
色轮
6
有彩色的分类
• 原色:第一次色,指最基本、最原始而非其他颜色合 成的,红黄蓝。
• 间色:第二次色,即由两个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橙 紫绿。
45
色彩的对比
色相对比:因色相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 明度对比:因明度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
纯度对比:因纯度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 46
两个黄鹂鸣翠柳(色相对比) 一行白鹭上青天(面积对比)
47
色彩关系
48
49
• 同类色相对比 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 大约45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
63
9.色彩构成形式
• (一)均衡(平衡) 均衡的概念表现在色彩造型方面,是指将各种配置的
要素(色彩面积的分布、色的强弱和轻重)在视觉上产生一 种稳定的构图形式。
• 均衡的要素: (1)色彩的面积、属性是影响配色均衡的主要因素。 (2)不同形状、冷暖、动静给人的重量感是不同的,与 配色的均衡具有直接的关系。 (3)色彩均衡的感觉与构图的经营位置也有一定的关系 。
71
72
• (五)呼应 呼应是配色平衡的桥梁和手段,任何色块在布局
时都不应孤立出现.它需要同种或同类色块在上 下、前后、左右诸方面彼此互相照应,以保持画 面的色彩平衡。同时,还能够起到调节和满足视 觉神经的适应作用。
• 色彩呼应的方法有两种形式: 1.局部呼应 2.色彩的全面呼应
73
74
9
色彩三要素——色相
• 是色彩的基本相貌特征,也叫色名。是区分色彩特征的最 重要的因素。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感觉。
【案例:人的相貌、内在】 练习:临摹色相环
10
11

12

13

14

15
色彩三要素——明度
• 色彩的明暗程度
• 影响因素: 1、色相本身的差异

【安全帽--黄、橙色】

2、白、黑等无色系的加入

【练习】
16
17
18
色彩三要素——纯度
• 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
• 色彩纯度高低排列: 1、三原色

2、间色

3、复色
• 总结:纯度即原色在色彩中的百分比
• 外在影响因素:空气介质(沙尘、雨
、雾)
是否明度越高的颜色其纯度也越高?
19
• 明度提高,纯度降低,色相发生变化 • 色彩三要素的关系:任何颜色无论是明度的
22
• (二)系统化表示法 自然色表示法只能表达色彩的一般性质,精
确度较低。系统化色命名法则在色相加修饰语的 基础上,又加上了明度和纯度的修饰语,从而能 比较精确地形容该颜色的形象。如红色系,包括 黄味红、淡黄味红、极淡黄昧红、明灰黄味红、 灰黄味红、暗灰黄味红、极暗黄味红、浊黄味红 、鲜黄味红等色名。这些颜色名称标定系统虽然 精确程度仍不很高,但在一般场合下使用,有一 定的实用价值。
23
色立体
• (一)孟塞尔色彩体系
孟塞尔(Alhert H_Munsell)是美国色彩学家 、美术教育家。他创立的孟塞尔颜色系, 用三维空间的近似球状的模型,把色彩的 色相、明度、纯度这3种视觉特征全部表 示出来,如图。
24
25
• (二)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 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
)体系:奥斯华德色相以8 色相为基础,每一色相再分 3色,共24色相,明度阶段 由白到黑,并以无彩色阶段 为一边,纯色在另一顶点, 每边长依黑白量渐变化排成 8色,形成等色相的正三角 形。由于奥斯华德表色系的 秩序严密,是配色时极方便 的表色系统。
27
28
• 4.色彩的特性
• a、色彩的冷暖 • b、色彩的轻重感觉 • c、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 d、色彩的前进性与后退性 • e、色彩艳丽与素雅
29
a、色彩的冷暖
• 物体通过表面色彩可以给人们或温暖或寒冷或凉爽的感觉 。(感官)
日光红光给我们感觉是温暖的,因为阳光和红光能产生热量。当我 们看到红橙黄的时候就能想到太阳。偏向于红橙黄的颜色我们 称之为暖色。
39
• c、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 由于各自的表面色彩相异,能够斌予人不同的面积感觉。 色彩的胀缩与色调密切相关,暖色同膨胀色,冷色属收缩 色。
40
• 其实黑白是无彩色,属于中性。但是白色相对黑来讲比黑 色暖。有膨胀感,黑色相对白来讲比白色冷。有收缩感
41
• d、色彩的前进性与后退性
• 一般而言,暖色比冷色更富有前进的特性。两色之间,亮 度偏高的色彩呈前进性,饱和度偏向的色彩也呈前进性。 但是色彩的前进与后退不能一概而论,色彩的前进、后退 与背景色密切相关。
26
• (三)日本色研配色体系 PCCS(Practical C0lor Cp一0rdinate-Svstem) 简称日本色研配色体系 。该体系的色相环由24 个色相组合,每一色前 标有一个数字,如:1 紫味红/2红/3黄昧红 /4红味橙/5橙等。为 了保持色相环上的色相 差均匀,经过直径两端 的色相并非绝对补色。
• 复色

橙绿 黑
品红 紫 青
7
补色
在色相环上 成180度的 两个颜色 黄紫 红绿 橙蓝
8
2.色彩的属性
• a 色相:色彩相貌特征(色调) • b 明度:颜色本身的明暗程度 • c 纯度(色度或饱和度):色彩的鲜艳程度,三原色(
红黄兰)纯度最高,下来是间色(任何两种三原色相 加的出来),最后是复色。颜色调和的次数越多纯度 越低。
42
• e、色彩艳丽与素雅
• —般认为,如果是单色,饱和度高,则色彩艳丽。饱 和度低,给人素雅的感觉。除了饱和度,亮度也有一 定的关系。
• 不论什么颜色,亮度高时即使饱和度低也给人艳丽的 感觉。高饱和度、高亮度的色彩显得艳丽。
43
44
• 5.色彩的对比
在一定条件下,人对同一色彩有不向的感受。色彩单一给 人一种印象。在不同的环境下,多色彩给人另一种印象。 色彩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色彩对比” 配色的一般规律为:任何一个色相均可以成为主色(主色 调),与其它色相组成互补色关系、对比色关系、邻近色 系和同类色关系的色彩组织。
• 邻近色(类似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 中对比类型。
• 对比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135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 。
• 补色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
50
色彩的对立与统一
同类色 类似色 对比色 补色 色调
画面的总的色彩效果 51
6.色彩的调和
• 混入同一种颜色的调和 • 运用主导色调和 • 应用中性色调和 • 应用光源色调和(操作) • 色彩的观察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64
65
(二)强调
• 色彩是为了强调画面的效果,弥补整体画面的贫乏单调感。在色彩配列中,以适 当的比例关系合理利用色彩的明暗、大小、软硬、冷暖、鲜浊等对比,都能够突 显所要表达的主题,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而构成整体中的强调。
• 强调的方法: (1)一般以极小面积的色为强调色,强调的主题要恰当,以形成视觉中心,提高注 目性。 (2)采用与画面色调倾向一致的鲜明色,是主色调强调;采用与整个色调对照的小 块对比色称之为对比色强调。 (3)采用对比性质作为强调色时须注意: 整体色调为高明度色时,用暗色来强调; 整体色调为无彩色时,用有彩色强调。 (4)强调色的位置和比例关系,都必须考虑配色的平衡。
第六章 景观建筑环境色彩
第一节 •色彩理论
-1-
三明学院
光与色的关系
光是色彩之母,没有光就没有色,有了光就会产生物体的线条、形体、体积、色彩、 纹理、质感等视知觉所能看到的现象。
-2-
三明学院
第一节 •色彩体系
6.1.2 色彩体系
3
6.1.2 色彩体系
• 1.色彩的构成 • 色彩一般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 • 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颜色的色彩,即反
52
混入同一种颜色的调和
• 主导色蓝色的调和
53
同一光源色黄色
• 中性色的调和玫红
54
色彩的强弱变化规律
色彩倾向
蓝紫色上的灰色呈黄色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