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进入201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屡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

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存在的外在因素有:
1、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2、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

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再者,很多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

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

(二存在的内在因素有:
1、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也有很多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

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2、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有些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因此职业目标的制定不够合理。

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

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3、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

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

很多同学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也有同学理想或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营管理类,且期望薪酬很高。

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且没有考虑自身能力限制与缺乏经验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受挫。

三、针对以上原因,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有:
(一针对外在因素,可采取的措施有:
1、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各地政府要采取扩大面向基层就业岗位、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等措施。

各地高校也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用人单位也要及时公布及的招聘信息,供大学生选取。

教育部也要相应采取一些
像扩大研究生规模、鼓励大学生去农村支教等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就业。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2、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的了解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大学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劳动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针对内在因素,可采取的措施有:
1、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

大学生应将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在大学期间不断加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懂法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具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职业道德。

再者,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大学生不应满足现有的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术越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克服困难的方法就越多。

应及时了解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并能尝试着在实践中借鉴、应用,这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开创职业的新天地,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职业操作技能是从事各类职业的基本要求。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联结而成,基本的操作技能熟练,说明有从事某项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大学生参加各类工作的基础。

(3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首先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谦和大度、不卑不亢。

其次是养成科学的工作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工作,用心完成每一项工作,并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

最后是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善于倾听,掌握沟通方式。

2、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择业观开始形成的时期。

择业观是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风向标,树立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在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不足,因此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到种种不足,正视困难与挫折的磨练,调整就业期望使之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状况。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将社会需求作为个人择业的首要依据,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

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综上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不是单方面的、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他们的共同努力。

特别对大学生来说,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努力培养自身方方面面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