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0道机考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0道机考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D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学者是( D )A.马克思B. 恩格斯C. 马克思、恩格斯D.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D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C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D.第四个星期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第一位哲学家3、哲学正式形成于( A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4、哲学是( A )世界观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5、世界观就是( 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思维和存在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D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19德古典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D )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D )实践性A.阶级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A.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B.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C.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增长科学知识 B.增强语言能力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D.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A.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 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实践实际)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C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

它们是( B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C.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B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统一的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运动变化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C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C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A )统一A.物质B.运动 C.意识 D.实践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普行便利)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金木水火土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 D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B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D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C )A.形而上学观点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2、“万物皆备于我”是(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C )A.不可知论观点 B.二元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B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C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D.矛盾性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C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 B )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 D.达尔文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A ) A.夸克理论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展D.生产劳动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B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C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D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63、时间和空间是( B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B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B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D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D.普遍现象67、规律是( A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C )A .不可知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E.二元论观点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D )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 .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71、人脑是( C )A思维的机器 B思维的源泉C思维的物质器官D思维的物质外表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A.主观性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A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的创造规律 C.能动的改造规律 D.能动的创造物质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D )A.创造客观规律 B.改造历史规律C.反映客观世界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B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B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B)A.宿命论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B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D )A.解放思想 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 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当前说法)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C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