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课件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课件

单元整合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 ①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治 ②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
局 了对全国的管辖
面 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
经 济 发 展
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经济文化 交流,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 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明清:地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 位巩固 生并缓慢发展
课堂篇议题探究
四、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 1.原因和条件 (1)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 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朝统 一政局后,为巩固统治,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 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科技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 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 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史自身的发展进程: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 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 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4)儒学家自身的反思。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周敦 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即理学,又称新 儒学。
④宋元时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课堂篇议题探究
二、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 弱的祸根。
课堂篇议题探究
①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民 ②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如契丹、女真等向封建社会
族 过渡
关 ③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少数民族完成国家统一
系 ④民族矛盾尖锐,但民族交融是主流,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频繁
对 外 关 系
①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北宋东京、南宋临 安和元大都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 隋唐五代: 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 开始南移 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
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课堂篇议题探究
特 征 南移的表现
南宋:最 终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 第三次高潮
课堂篇议题探究
2.过程
特 征 南移的表现 东晋以前: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 基础条件 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东晋南朝: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 南北经济 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 差距缩小 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课堂篇议题探究
2.基本主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不尊儒 学导致女后专政、权臣跋扈、藩镇割据;强调“华夷之辨”,将背离儒 家传统的佛教和道教视之为夷狄之教。
3.影响:在北宋新儒家的努力下,大开研习儒经义理之风,理学在 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1.(2019·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 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募兵制。题干材料描述了宋代募兵制的状况, 即士兵待遇优厚、兵员数量多,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 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宋代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 在中央手中,这一措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 军费是政府支出,与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Ⅲ)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 任官情况
课堂篇议题探究
2.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 (2)内容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重大民 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 (3)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课堂篇议题探究
①科技成就突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突出的是活字印刷的
科 技 文 化
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的广泛应用。郭守敬的《授时历》 在当时世界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②文学、史学繁荣。宋词创作达到最高造诣;关汉卿的元曲影 响深远;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优秀的编年体通史 ③程朱理学成为能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影响极其深远
课堂篇议题探究
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 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 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 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 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 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