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太宗十思疏_课件

谏太宗十思疏_课件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克终盖寡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反面
引出警告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正面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整体思路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写作特点
则死三驱以为度 戒奢以俭 以 则死知足以自戒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副词,最终
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
安稳、安定、安全 安定的时候 使……安宁 疑问代词,怎么 疑问代词,哪里
介词,用 介词,拿 连词,来,表目的 连词,同“而”,表顺接 连词,同“而”,表转折
思考:
魏徵的劝谏对“贞观之治”有什么影 响?
学习魏徵的劝谏艺术!
作业
1.背诵全篇课文 2.准确掌握所学重点词 3.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监下督,既得志,通“则震纵” 情以傲物;苟且竭免于诚则吴越为一体,傲威物吓则应终该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覆舟,所
宜深慎。
古今异义
元首
纵情
古:泛指古代帝王 古:放纵情感
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今:尽情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 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 “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 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巩固练习
必竭诚以待下 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 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 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 世界的最前列。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 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重要的位置 帝王的地位 安,安乐的时候;危,危
难的时候 达到远方 流得长远
使……牢固
整体感知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 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论证。
证明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 积其德义。”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预防贪污。
四、高度发达的商业。
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还给商业 发展提供了许多便 利条件,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 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 海的广州、明州、福 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南昌)、杨州、益州(成都) 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 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动词,主 持,掌握
古今异义
根本 古: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②居域中之大 ③居安思危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整体感知
3.“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4.“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 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
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本课小结 思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课文体裁: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第一段
疏通
动词, 使……稳固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
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
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明确: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 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 不心服。
(4)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本课小结 思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克终盖寡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 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 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 了出来。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 六朝的骈赋不同。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 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 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 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2)使动用法
(使……宏扬)
①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安宁)
②宏兹九德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以……为乐)
意动用法
(以……为忧)
①乐盘游
②忧懈怠
整体感知
1.提出“十思”的内容: 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 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2.做到“十思”的好处? 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唐太宗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见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知得失。魏徵没,朕亡 一镜矣!
为什么魏徵会在唐太宗 心里有这样的地位,让 我们走进这篇课文,探 求他们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 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 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 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曾 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 的绪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 皆出其手,时称良史。后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 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诊。徵先后上书二百多事, 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明确:“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句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句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第二段

能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克终深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
景 古:大 今:景色
行路 古:路人,毫无关系的人 今:走路
整体感知
(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明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 的不同心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三、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 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政 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 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 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 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 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来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 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背景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 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 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 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 为“从谏如流”。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到了贞观中 期,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以对 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 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 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特 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 作威作福起来。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 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 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 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 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为什么思
引出警告 反面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扩展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业孰难?”房玄龄曰:“草 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 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 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 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 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对上面这段文字怎么理解?
十思的内容以及现实意义
掌握出现的重点实词、虚 词。
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今异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