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设计与选择
内容摘要:目前大学课程安排存在部分问题,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个性得不到施展与发展,无法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在大学课程设计与选择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及课程内容的多样性。
灵活性在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问题,多样性在于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符合教育的需要。
从而使学校的教育由单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能力型和全面素质型人才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课程;结构设计;内容选择;培养方向
对于习惯了之前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的课程多的令他们眼花缭乱,课程分类也比较复杂。
大学的课程按大类来说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一般指学校或院系规定学生必须修习某课程,学校对必修课一般有统一的要求和安排。
一般来说,基础性的知识都作为必修课程。
选修是指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自由选择修习某课程。
这些知识不是基础性的,与兴趣和研究方向有关,这部分知识可以选择。
必修课又分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有全校性任选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跨院系选修课。
一个时期以来,“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似乎早已经成了大学内部的流行语,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大学里没逃过课是一种“羞耻”。
许多院校也是想尽了办法扼杀逃课之风。
这一切的现象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学生求学的态度,更深层次的是大学课程设计与选择缺乏合理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学校的课程安排产生厌恶。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由单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综合型和
全面素质型人才转变,课程结构设计趋于合理化、现实化。
因此,大学课程安排应该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设置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结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施展个性、拓展知识。
学生通过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向综合能力型和全面素质型人才转变。
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也在发生变化,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平衡性,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由选修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和核心课程型。
几种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重视通识教育、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体系更加注重平衡性,给予学生自行选择课程、自主设计课程结构的机会。
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人。
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开放性、人文性和现实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对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的意识。
我国大学本科的课程设计与选择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包括课程结构设计的灵活性和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
课程结构设计的灵活性表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适当地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在掌握主修课程之外,还能够对其它主要学科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在见闻广博的基础之上。
选修课比重至少达到一半或60%,且不宜比重过大。
如果选修的比重较大的话,会使课程设置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科学性,造成课程的衔接不畅,影响知识结构的形成。
还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放松学习,避难就易凑学分,影响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否则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