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精)

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精)

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约 660—约 720 ,唐代诗人。

扬州 (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 (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 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人物生平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

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

是金子总有闪光时。

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张若虚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

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诗,更是令人耳熟能详。

然而,对于张若虚其人其事,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第 117卷 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而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只附带了 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 有些典籍 (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 , 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 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

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 (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 (苏州人、包融 (润州延陵, 今丹阳人, 一说湖州人 , 号“吴中四士”, 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

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

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

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 宋代《文苑英华》、《唐文
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

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 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

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

直至明人杨高棅《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

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是金子总有闪光时。

但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
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

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 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 (卷十九和卷一一七 ,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当代学者章培恒、骆玉明这样评价张若虚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指初唐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

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
全诗(《春江花月夜》从月升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

而且,诗又岂止是提供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而已,它还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无限遐想,就连传统诗歌中不乏苦涩意味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在这里也都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这种对世界、对生活所作的单纯明净而又充满渴慕和欣喜之情的观照,使全诗洋溢着
浓郁的青春气息。

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引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古代文学史》
诗风赏析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 《全唐诗》仅存 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春江花月夜》从内容上来分析: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

其中“ 春”“ 江”“ 花”“ 月”“ 夜” 运用了“ 发生法” 使其出现,又用“ 消归法” 使其消失。

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 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

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 (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

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

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

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望相似” 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

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 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

诗中“ 白云”“ 清风浦” 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

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

全诗三十六句, 四句一换韵, 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 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 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 但仅凭这首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春江花月夜》之“ 花” :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题目五字写成。

春是大范畴, 整首诗的大背景, 春天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花可说是春天的象征,但因是夜,花很难描写,只虚写了两次。

第一次花出现,是整首诗的第一节,作者描写出了甜美幽静的春江花月夜, 这里的花主要是作为景色而出现。

之后第二次花的出现是以“ 落花” 意象出现。

这里是全诗的最后一节,写的是月落江潭,流春难寻,离人凄苦,用流水与落花衬托出思归之意。

落花流水,流走的是离人的青春,凋落的是离人的年华与爱情, 这样美好的春江花月夜, 映衬这样悲凉的心境, 有谁能乘着这月光回到家乡呢? 这里,花不仅与全诗的春、江、月、夜统一,幻化成大自然的奇异景色,同时融入诗情画意哲理, 讴歌着人间纯真的爱情, 更将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 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宇宙奥秘的探索相结合,从而达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景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