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汇编专题一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世界近现代史:以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直至建立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危机与调整恢复这一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
主要内容包括:⏹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时期(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时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意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二战及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与两极格局、美日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事件:⏹思想领域(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政治领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经济领域: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要实现中国梦,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启示)呢?①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②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③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或酝酿时期)考点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①新的生产经营方式:13、14世纪西欧社会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②新的社会阶层:富裕农民、工场主(商人)——早期资产阶级诞生。
考点二:文艺复兴(“人”的发现):(1)背景①天主教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②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2)概况: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持续了近300年,蔓延西欧所有国家。
(3)核心思想(时代精神):人文主义。
(4)代表人物:①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是《神曲》。
②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③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5)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
(6)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_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7)启示:思想解放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创新精神;要崇尚科学,以人为本。
考点三: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②物质动力:欧洲人日益膨胀的发财欲望——寻金热;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的商路。
(2)条件:欧洲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
(3)人物与经过:(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①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1497年率领船队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实现了欧洲人从海上到达东方的夙愿。
②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主要目的是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他先后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他误认为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③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远航,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4)意义和后果: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序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开始走上对亚非拉地区开展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罪恶的“三角贸易”;殖民扩张、掠夺和争霸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时期考点一: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考点二: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简表▲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①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②性质: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
④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⑤结果:都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①原因:英国和法国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领导阶级:除了资产阶级领导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
③性质:英国和法国革命仅是资产阶级革命,而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④意义: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推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②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③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共同开创了近代民主法制的先河。
⑤都有进步性:体现了人类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进步要求。
(2)不同点:①《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使英国最早进入法治社会;②《独立宣言》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③《人权宣言》体现了人权与法治的结合,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政治性质的法律文献。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时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考点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详见专题)考点二: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详见专题)考点三: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矛盾的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机。
2、领导人及主要贡献:林肯——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3、林肯的主要措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4、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5、影响(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彻底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考点四: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详见专题)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考点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详见专题)考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详见专题)五、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资本主义时期(1919—1939年)考点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详见专题)考点二: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蓬勃开展)。
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危机的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考点三:罗斯福新政(详见专题)成功地缓解了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考点四:意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是在一战后国内危机情况下建立的,德日两国是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建立的法西斯专政。
②1933年纳粹党在大选中获胜,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六、二战及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考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详见专题)考点二:冷战与两极格局(1947——1991年)(详见专题)考点三:二战后美日欧资本主义的发展1、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
▲美国崛起和强大对我们的启示: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发展科技教育。
2、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④西欧国家之间的联合。
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①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建立。
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3、二战后日本重新崛起的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持;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结果: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缓和阶级矛盾,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专题二改革与制度创新一、俄国苏俄苏联的改革考点一:彼得一世改革: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作用: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性质)考点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农奴制危机)2、领导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3、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②农奴以高额赎金获得份地。
4、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5、改革的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考点三: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维埃政府在列宁领导下,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未改变社会性质)考点四:二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苏联的改革:从1953年开始,苏联先后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推行“新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成效不大,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东欧剧变(改变了社会性质)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