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与地理环境问题摘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地理环境的污染将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危害?人类真的不可以跟地理环境和平共处吗?对于地理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关键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污染、和平共处。
(一)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于光远的定义为: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自然资源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环境资源,如太阳光,地热,空气和天然水等。
这类资源比较稳定,的利用而明显减少。
如能合理开采发展,精心保护,就能水续为人类利用。
生物资源,如动物、森林、草场等。
这类资源人类使用之后可以通过本身的生产繁殖再生产出来,如能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经营管理,也能为人类水续利用。
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土地、城市土地等。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矿藏资源,包括能源、各种矿物等。
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其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之后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估竭。
耗竭性自然资源。
它以一定量蕴藏在一定的地点,并且随着人们的使用渐减少,直至最后消耗殆尽。
矿藏资源就是一种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资源。
稳定性自然资源。
它具有固定性和数量稳定性的特征。
如土地资源。
流动性自然资源,也称再生性资源。
这种资源总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再生,同时又以一定的速率不断消失,如阳光、水(水域资源除外)、森林等。
流动性自然资源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恒定的流动性自然资源。
它们在莱一时点的资源总员总是保持不变,如阳光资源和水能资源等。
二是变动的流动性自然资源。
它们在某一时点的资源总星会由于人们的开发使用而发生变化,如森林资源和水体资源等。
那这些资源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
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
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
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逐渐恶化。
(二)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
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
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
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下面分别讲述环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学药品、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四个方面对生物的危害。
1.酸雨对生物的危害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并且经过河流汇入湖泊,导致湖泊酸化。
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湖泊中的食物链,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
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
现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后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酸雨。
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
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藓植物不能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存活,烟囱附近的植物叶片往往出现病斑。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有关,并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监测某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
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
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较高时,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叶片就会很快褪绿,或者叶脉间出现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逐渐坏死。
这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的状况,叫做大气污染指示植物。
2.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农药是一类常见的有害化学药品。
人们在利用农药杀灭病菌和害虫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
许多农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
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
小鱼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致使DDT在这些大鱼体内的含量竟高达湖水的八百多万倍。
3.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有些重金属如Mc、Cu、Zn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Hg、pb等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毒害作用。
生态环境中的Hg、pb等重金属,同样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大量浓缩,从而产生严重的危害4.Hg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通过演示实验可以看出,Hg对水蚤有毒害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自然界中的Hg在水体中经过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在被甲基汞污染了的海水中,藻类植物改变了颜色,海鱼也大量死亡。
科学家们还发现,质量浓度仅为4mg/L的PbCl2溶液,就能明显地抑制菠菜和番茄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可见,Hg、Pb等重金属对于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害的。
5.富营养化对生物的危害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中含有适量的N、P等矿质元素,这是藻类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但是,如果这些矿质元素大量地进入水体,就会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这些生物死亡以后,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明显减少。
接着,生物遗体又会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
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池塘和湖泊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严重地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
二.环境与人体健康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人终日呼吸着污染的空气,饮用着污染的水,吃着从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耳边响着噪声……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体健康。
1.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
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
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慢性中毒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对人体主要产生慢性毒害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城市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诱因。
急性中毒在工厂大量排放有害气体并且无风、多雾时,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不易散开,就会使人急性中毒。
例如,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三家石油化工企业,因为不断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化学性污染物,再加上无风的天气,致使当地居民哮喘病大发生。
后来,当地的这种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哮喘病的发病率也随着降低了。
致癌作用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有多环芳烃类和含Pb的化合物等,其中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