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时下,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
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
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有的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
做起作业来,不是找本子就是找铅笔,几个字要写半天,磨磨蹭蹭的,
学习总是没有效率。
有的干扰同学上课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
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以至丧失了对
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
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的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明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
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
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需要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变态),与这三种心理相应,其不适应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正常状态的个体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因此带有必然性。
其次,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的个体是在发生了“生活事件”后。
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中。
在通常状态下,个体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
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
然而,如果
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第三种情况:
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
个体在心里不平衡情况下所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并不
带有必然性,而是带有偶发性。
例如我所教学生郭某,平时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够理想,
但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担任班级男生舍长。
可是临近毕业考试时,因面临问题的困扰而无法自拔,为发泄心中郁闷,在一天的半夜竟然放声“高歌”,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师生的正常休息,时候经我不断地说理引导教育,打开其择业心理症结,才认识到自己行为失当的错误。
学生心理的失衡原因颇多,更因其具有偶发性。
所以对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造成恶
果的案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如“马加爵事件”、“紫金中学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
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其陷于不平衡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才可以尽可能消除偏态或变态的不适应行为,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这样既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
幸福。
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甚至发展成为心
理疾病。
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
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需要
学生面临着新生活、新环境、新起点,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学习压力增大,而处于青春
期的青少年学生身心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是正常的、必然的。
但青春期的心里充满矛盾:生理趋向成熟但心里半成熟,社交经验空白,这样
就出现了如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
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等等。
伴随而来的诸如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表现
得越来越突出。
在这诸多的矛盾和复杂的关系中,青少年难以应付,易产生孤独郁闷焦虑等情绪,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为他们发展的阻力,更有甚者会走向反社会行为的极端。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因为,其一,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下才最易于
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
其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建立起来,因此,
只有注重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才会形成其正常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其品德的培养。
其三,从反面来看,个体如果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
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
因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易于接纳不良的规范,从而性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
如处于家庭暴力下的学生,在校同学之间的摩擦喜欢用暴
力解结,易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以求暴力压抑后的心理“仇恨”宣泄。
要防止或消除这类非
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新教育。
进入中学阶段,学习任
务突然加重,学习压力增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生理趋向成熟但心理处于幼稚期的学生
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于逾越的门槛。
如许多小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这阶段却成绩一落千丈,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由昔日的好学生变成“问题学生”。
所以,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
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学习及行为上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尤为重要。
这些心理素质是促进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3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的生活与发展成人。
时下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特别是地处贫困地
区的学校,学生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劳工输出,青壮年父母大部分外出务工,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呆在家中,成为真正的留守家庭。
这些留守家庭的孩子,正面临着隔代教育的尴尬境地,父母的直接教育犹存在“代沟”问题,何况隔代教育?引发的“代沟问题”更为
深刻和严峻。
这些年来,据我校班主任们的不完全统计,一般情况下,每个教学班的“留守
学生”都在30% 以上,有个别班级多大50% 以上,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的失衡,势必加重了学校的教育难度,更是直接影响学子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无疑还有更重要的角色要担任——家长。
面对缺少亲情爱抚的孩子,教师们必须承担起做父母的角色,给与学生更多的爱,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同时,去规范自己的品德及行为,所以,心灵的抚慰有时远大于批评矫正的效果。
由此,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才能保证学生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发展。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
心理素质培养,
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维护,
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这两个
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
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
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
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
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切实开展素质
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
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
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
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
但是,仅
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