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印度教种姓关系的变化

现代印度教种姓关系的变化

现代印度教种姓关系的变化朱明忠*【内容提要】近代以来,印度教原有的种姓制度和等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制定的新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度,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进一步加速了种姓关系的转变。

种姓制度和种姓关系的这种变化,正是传统印度教走向现代印度教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印度印度教种姓关系变化近代以后,伴随着英国殖民统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也逐渐传入印度。

无论新的生产方式,还是新的思想观念,都对印度传统的生产方式、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而使印度教原有的种姓制度和等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制定的新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度,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进一步加速了种姓关系的转变。

种姓制度和种姓关系的这种变化,正是传统印度教走向现代印度教的重要标志。

一、独立后贱民地位的改善在独立之前,国大党就把解放贱民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1920年,国大党正式把“取消不可接触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写入了党纲。

在国大党的领导人中,甘地不仅坚决主张改善贱民的社会地位,而且还亲自领导贱民进行过反对种姓歧视的斗争。

除甘地之外,其他领导人也对解决贱民问题十分关心。

例如,尼赫鲁就曾明确表示:“我将把根绝种姓制度摆在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051重要的位置上。

”①独立以后,成立了以尼赫鲁为总理的国大党政府。

为了消除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压迫和种姓歧视现象,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尼赫鲁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

在这方面,最耀眼的事情就是印度新宪法的制定。

1947年8月29日,印度政府成立了七人宪法起草委员会,该委员会以时任法律部长的贱民领袖安培德卡尔为首。

1949年11月26日,新宪法草案在印度制宪会议上正式通过,并定于1950年1月26日起生效。

在起草宪法的过程中,安培德卡尔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称他为“印度宪法之父”。

这部新宪法不仅代表着印度各族人民的意愿,而且也体现出广大贱民的心声。

新宪法的序言庄严宣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种人人平等的精神,体现在宪法的各种具体条款之中:例如,宪法的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废除贱民制,并禁止在任何方式下实行贱民制;任何由于贱民制而产生的剥夺人的权利的行为,都属于犯罪,应依法惩处。

”宪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不可以种姓为理由限制任何公民应有的权利,如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的出入,以及公共水池、浴场和道路等的使用。

”这一条表明,贱民作为国家的公民,有权出入任何公共场所,有权使用任何公共设施,任何人不得以不可接触之缘由进行干涉。

宪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在政府公职的聘用或任命上,不得以种姓等理由排斥和歧视任何公民。

”这一条说明,无论是贱民还是低种姓者,都有权担任政府公职,任何人不能歧视。

1955年,为了进一步落实宪法有关维护贱民权利的条款,政府还制定了《惩办侵犯贱民尊严法令》。

这个法令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凡阻止贱民进入公共场所的,将判六个月监禁,或处以50卢比的罚款;对那些不为贱民提供服务的商店,政府有权吊销其营业执照;对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者,政府应加重处罚。

新宪法明确宣布废除在印度实行了几千年的贱民制度,并且制定了许多具体条款和法令来维护贱民的合法权益。

这是印度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独立后印度新生政权在社会改革方面所取得的一大成就。

由于宪法废除了“不可接触制度”(即“贱民制度”),因此就不能再使用“不可接触者”或①S.戈帕尔主编:《尼赫鲁选集》,德里,1980年,第324页。

151“贱民”这样的称呼,而如果有人再故意使用这样的称呼,就被判定为违法。

此后,在政府颁布的各种法律中,都以“表列种姓”①取代“贱民”的称谓。

随着宪法和各种法令的实施,原来印度社会中最受歧视的数千万贱民的合法权利,就真正有了法律的保障。

在政治权利上,贱民也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新宪法实行“成人普选制度”,这一制度使各阶级、各种姓的人在政治地位上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贱民和低种姓者以平等的身份参加选举,但是由于他们在人数上占有巨大优势,他们就成为印度选举中一股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为了保证贱民有权参与国家的立法工作和政府的管理工作,新宪法还实行了“保留制度”。

所谓“保留制度”,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在人民院中各邦的立法会议中均为贱民和低级种姓保留一定的席位;同时,在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中也为他们保留一定的名额,以保证他们享有行政管理的权利。

这种“保留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贱民和低种姓者的政治权利。

例如,在1952年的人民院选举中,人民院共有479个席位,就为表列种姓保留了70个席位;在1962年的选举中,人民院共有488个席位,其中为表列种姓保留了76个席位。

这些数字表明,独立以后贱民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在经济方面,广大贱民的境况也有很大的改善。

印度政府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废除了柴明达尔制,规定了土地持有的最高限额,改革了租佃关系、组织互助合作社等等。

这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作为佃农的贱民和低种姓者。

他们获得了土地,在政府帮助下组成了合作社,在经济地位和收益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另外,政府在执行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中,每年都拨出一定的款项来改善贱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帮助他们打井、修建水渠、修筑道路、开办训练班、培训青年人掌握各种谋生技能等。

这种扶贫拨款,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有所增加。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中央政府专门用于贱民的扶贫款项就达50亿卢比。

在教育方面,贱民地位的改善更为突出。

原来的贱民大多数是文盲,他们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独立以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解决贱民子女教育251①“表列种姓”称呼的来源:20世纪30年代,由于印度民族自治运动的高涨,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做出让步,不得不给予印度人更多的参政权力。

1935年,殖民当局颁布的《印度政府法》,计划建立一种联邦体制,并给予各邦更大的自治权。

该法案规定,要为那些被视为“贱民”的被压迫阶层,在政府各级部门担任公职保留一定的席位。

为调查和统计哪些种姓属于“被压迫阶层”,就做出各种表列,并向社会公布了相关的表列。

列入该表中的种姓(贱民种姓),后来就被统称为“表列种姓”。

从此,就有了“表列种姓”的名称,它就是贱民的一种不带社会歧视的称呼。

独立后,印度政府继续延续对“表列种姓”在政府任职、教育和就业等方面保留名额的做法。

问题的措施。

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款项解决贱民子女在学费、住宿和吃饭等方面的困难。

在大学招生中,政府规定必须为贱民出身的学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尤其是那些热门专业,如电子、计算机、法律、金融、医学等。

在提供助学金方面,各学校也对贱民学生给予优先照顾。

在文化落后的邦,特别是农村地区,贱民子女的辍学率特别高(尤其是女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印度政府还制定了“非正规教育方案”,主要为6 14岁的失学儿童提供非正规教育。

现在已有数十万个非正规教育中心,分布在印度各地。

根据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的报告:全国表列种姓人口的平均识字率为54.7%,男性识字率为66.6%,女性识字率为41.9%。

这个数字表明,原来90%以上为文盲的贱民,在独立后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文盲的比例显著减少。

这无疑是印度社会的一大进步。

二、种姓关系的变化近代以后,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以及西方文明的传入,对印度传统的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也大大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独立以后,印度政府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措施,更加全面地加速了传统社会体制的转化。

因此,到了今天,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种姓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婆罗门种姓的地位和权威明显下降在传统印度教社会中,婆罗门种姓不仅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而且还具有宗教的祭祀权和司法权。

他们垄断着宗教的各种祭祀仪式,并由此而获得经济利益,他们还可以依据宗教法律和仪轨,对任何违反者给予处罚。

在农村中,由婆罗门种姓所控制的“种姓会议”,实际上是执行种姓道德和经济规约的法庭,具有处理种姓中发生的各种案件的权力。

一切违背种姓规定的行为,如与外种姓的人通婚、偷盗、欠债不还、财产纠纷等,均由种姓会议裁决。

种姓会议的权力凸显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

但是,到了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人出于政治需要,按照西方的方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

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大大削弱了婆罗门的地位和权威。

例如,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各级法院,并颁布了英国式的民法和刑法,印度教徒的违法事件必须通过各级法院来审理和处置,这样就削弱了婆罗门的司法权。

为了管理方便,殖民当局在一些地方还把警察权、司法权和田赋权都交给自己所委派的村长,这样就超越了原来在村里具有支配权的婆罗门351种姓或种姓会议。

另外,英国人还打破了婆罗门对宗教祭祀的垄断权,颁布了一些法律规定:印度教徒举行宗教仪式可以请任何人来主持,不见得必须请婆罗门。

婆罗门的至高地位和权威,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具有的宗教的司法权和祭祀权上。

英国人建立起来的法院和法律,使婆罗门丧失了这些特权,导致其地位下降。

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制定的新宪法和各种法律,全面地贯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消除种姓差异”的精神。

随着这些法律的实施,婆罗门种姓原有的特权越来越少。

婆罗门特权的丧失,也使他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婆罗门在农村里找不到工作,只能到城市中去,但是他们没有其他谋生的本领,许多人只得变成搬运工人或黄包车夫。

2006年9月25日的《华盛顿时报》,登载了一篇题为《印度采取的积极措施颠倒了种姓地位》的文章。

该文章称:“印度多年来采取的积极措施,几乎已经使种姓制度发生了颠倒:有些上层种姓的婆罗门成员,已经沦为搬运工人和黄包车车夫;而大学里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名额,被下层种姓和部落成员所占领。

”①“拉梅什·杰哈是东部比哈尔邦的婆罗门成员,因为在自己居住的村庄找不到工作,所以来到了新德里。

在比哈尔邦,已经没有农活可做,而政府部门的职位几乎被较低种姓成员所占领。

”②这两则事例,生动地说明婆罗门种姓地位的下降和低种姓者地位的提高。

(二)中等种姓的崛起19世纪以后,随着英国资本的输入和各种英资工厂的增长,印度的民族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当时,印度人开办的工厂主要有纺织厂、黄麻厂、造纸厂、面粉厂和一些其他小型工厂。

最早开办工厂的印度教徒中,多半是商业种姓,如古吉拉特商人、马尔瓦利商人,还有孟加拉商人、南印度契提商人等,他们都属于第三等级的吠舍种姓(即从事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种姓)。

后来,随着印度工业的发展,这些商业种姓的资本和实力迅速增长,他们遂成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