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单元教学设计学校:泸源中学学科:地理主备人:杨喜燕备课组长:冯加文集体备课: 2014 年8 月23日教学:8月25日至9月25日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主要内容:1.地球的宇宙环境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内容解析本单元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编排了宇宙、太阳、地球等教学内容。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极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

为了这一目标,教材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等内容。

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因此教材以太阳为例,分析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着重分析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首先介绍了宇宙的物质性、运动性,并由天体运动延伸到天体系统,指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其次讲述了太阳概况、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地球为什么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深入阐述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从运动方向、周期、速度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有关规律,然后详细讲述了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

地球自转首先认识地球自转规律,进而从“昼夜交替、产生时差、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三方面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重在直观演示,使学生掌握昼夜的成因和昼夜交替的原因、晨昏线与光线的关系、晨昏线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产生时差”重点在于时差产生的原理及应用。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是难点,地转偏向力可以解释许多现象,如河岸的冲刷、风、大气环流等等,通过实例可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特点,然后结合地球自转运动分析了黄赤交角的产生极其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并进一步分析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最后指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是造成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黄赤交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地球公转运动的一系列地理意义,都起因于他的存在。

因为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件,由此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材通过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变化的原因,重点阐述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通过昼弧和夜弧的含义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重点分析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有规律的变化。

这些都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随时间的变化,形成四季的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是地表划分出了五带。

二、目标及解析1.单元目标及解析单元目标:(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阐述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能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说明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能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单元目标解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即地球在天体系统中及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通过资料理解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利用图示分析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课时目标及解析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的含义。

(2)理解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目标解析了解天体的含义,认识地球在天体系统的位置,为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做铺垫。

第二课时目标:(1)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理解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目标解析通过图示了解太阳大气结构及太阳活动,理解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多地球的影响。

根据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总结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的变化规律。

(2)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的特征。

目标解析通过地球仪演示,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利用自转速度示意图总结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规律。

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分析总结原因。

通过演示和光照图总结出晨昏线的特点。

第二课时目标:(1)掌握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及计算。

(2)掌握时区的划分和计算。

目标解析通过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理解时差产生的原理,根据原理会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第三课时目标:(1)认识日期分界线,掌握日期的变更。

(2)会应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情况。

目标解析认识两条日期分界线,进而掌握日期变更的规律。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示意图掌握偏转规律,会应用规律判断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情况。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目标:(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的变化规律。

(2)理解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及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回归运动的规律。

目标解析应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利用地球仪和相关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并总结成因和运动规律。

第二课时目标(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目标解析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由于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能够根据图示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

第三课时目标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目标解析应用正午太阳高度来确定地方时、房屋朝向、楼间距、太阳能安装角度等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目标(1)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

(2)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目标解析通过图示理解昼弧和夜弧的含义,推导出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

通过演示二分二至时光照情况,总结出随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第五课时目标(1)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和四季的划分。

(2)掌握五带的形成原因和划分。

目标解析通过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产生了五带和四季的更替。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单元对于高一新生,存在明显的难度。

首先,高一新生虽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地球运动,但由于要求较低,只要求了解现象,而不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且时间较长,学生基础较薄弱。

其次,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而该部分对空间能力要求比较高,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困难。

再次,高一新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和相关物理知识,相关知识欠缺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所以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难度比较大。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注意:一、要从“零起点”开展教学,降低门槛。

二、教学中要尽量多用教具、示意图等演示,以利于学生理解。

三、注意教学难度的控制,在此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即可,不宜把难度扩大。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课时问题一:教材中图1-1-1“人类信息图”想向外星生物展示什么信息?地球上适合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本节的重点内容。

师生活动:问题1.什么是宇宙?宇宙有何特点?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既是有限的(宇宙诞生到现在月137亿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150亿光年),又是无限的(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

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统称为天体。

问题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有哪些?我们平时看到的天体主要有哪些?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常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问题3.正在发射的宇宙飞船是天体吗?不是。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天体,但地球的附属物或地球的一部分就不能叫天体。

判断物质是否是天体的标准:物体要成为天体必须穿过大气层,到达宇宙空间。

并且有独立的运行轨迹。

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等)和人造天体(如: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等)问题4.如何区分流星体、流星现象和陨星?流星体是运行在宇宙空间中的尘粒和固体块。

流星体受到地球引力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发热燃烧既我们看到的流星现象,未完全燃烧完的部分掉落到问题5.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问题6.不对。

总星系只是目前已知的宇宙。

第二课时问题一: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设计意图: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的能量来源,为生命体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

所以必须了解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对地球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师生活动:【例题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问题:(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所以能成为中心天体是因为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太阳是地球光热的唯一来源,太阳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这对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有什么重要作用?使地球获得稳定的热量来源,使生命的演化有一个稳定的宇宙环境。

(3)图中行星A 水星,B 金星,D 火星,E 木星, G 天王星,地球的左邻右舍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距离太阳最近的是___水星_____星。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均为自西向东,且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他们的轨道形状都是类似于正圆的椭圆。

反映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有利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适中的日地距离。

(5)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6)E、F行星属于巨行星,A、B、C、D行星属于类地行星,其中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行星是___C_____(填字母),G、H属于远日行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