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作者:胡兴荣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13 17:16:53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时代,近代英美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起源于自由主义的社会哲学与民主哲学。

古代的中国、希腊、罗马、埃及、中东以及美洲的印第安民族,都曾经产生过自由民主的思想。

但更确切地说,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直接来源于希伯来文化(Hebrew Culture)、希腊文化(Greek Culture)和英国文化(British Culture)。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为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启蒙运动的欧洲学者,提倡启迪蒙昧、普及文化,注重人类理性与个人自由,排斥宗教和国家权威,以实现世界各国的民主革命。

当时,面对这一空前的挑战,传统观念的权威已经根本动摇,群众开始怀疑集权主义并且相信:人类可凭自身的能力去理解社会,不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便可洞悉整个世界的体系,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可进而发展为驾驭世界的方法。

这次知识革命可谓“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观念基础。

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使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出现了多元化。

一、自由主义传播的源起从社会起源上说,集权主义传播理论源自混沌主体性,这一情况催生了强制的新闻传播秩序与观念。

而自由主义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传播理论的发生机制为分化主体性。

主体分化,是指社会主体关系的变动。

而所谓分化,不是分割、分裂,而是社会利益主体的结构复杂化和功能专门化。

[1]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存在,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社会起源不同,即:混沌主体与分化主体的形态存在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分化的主体是异质化的,而混沌的主体恰好相反。

分化的突出标志即为利益获得和价值实现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发生质的差异。

针对分化主体性理论,季燕京博士整理出新闻哲学需着重把握的三个要点,我们作如下阐述:1.集权主义传播之所以会为自由主义传播所取代,是因为社会利益和信息交换方式发生了变革,归根结底则是同质主体向异质主体关系转化的结果。

一旦同质主体关系完全转变为异质主体关系,集权主义传播就销声匿迹,社会进入自由主义传播阶段。

此时的社会传播,不仅在对象领域、媒介手段、功能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价值多样化的态势,而且促进了新闻传播作为传播社会认识方式的独立功能的形成,这样,社会认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才得以表现。

2.社会的不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主体形态。

各个主体形态所呈现的利益行为方式和主体意识各不相同。

集权主义所反映的主体意识是统治者的意志,强权统治是他们维护利益的行为方式。

自由主义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因此,自由、平等、公正和民主成为自由主义最突出的主体意识,维护社会利益、争取公众信任是政府生存的前提。

这种状况的出现,主体分化功不可没。

主体分化到一定程度便具备了社会利益平等交换的基本条件。

而社会利益的平等交换为社会主体平等交换信息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种平等交换信息关系的形成,促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及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诞生,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3.分化体现了人类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表明了人们的价值及目标的丰富性。

这较之混沌主体形态中观念与行为完全模式化的同质主体显然更为先进。

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体的异质化程度不仅是人的主体性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社会的发达程度及其运行效率的标志。

在传播领域则表现为媒体产业化以及由新闻传播所展现的内容和认识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社会主体利益行为和价值实现机制的异质化,导致了分化主体认识的多样化。

为了实现利益交换的最大效率,不同主体之间必然要求具有相应平等的信息交换关系,而社会是否具备这种条件,则取决于社会主体分化的成熟与否,包括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确立的成熟与否。

因此,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如印刷技术等),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这一社会认识方式能否独立和平等沟通,是由信息平等交换的条件决定的。

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发生、发展的深层机制也正在于此。

[2]在关于新闻起源的问题上,大部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学者皆认为,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获取信息的本能或欲望(新闻欲)。

而这种好奇心和本能,则是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关于新闻起源观念的核心。

所谓“本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本能指人类的动物性或生理性的本能;广义则指人类所具有的包括动物性和非动物性在内的总体本能。

西方新闻学中对本能概念的阐述,从来都不是指动物性的,而是侧重于心理的本能。

以这种起源观为出发点,新闻学者们从逻辑上推演出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系列观点。

二、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观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观点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是背道而驰的。

这突出表现在两者对“人性问题” 、“社会的特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团体与个人关系”,以及“知识与真理的特质”、“国家与个人价值尺度”等问题的探讨上。

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认为,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独立思考及判断的能力,可以依据经验分辨是非善恶。

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是人,每一个人,作为思想的有机体,均能够认识其周围的世界,也能够做出促进社会利益实现的相关决定。

因此,个人的意见必须得到充分尊重。

而社会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安乐;个人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国家共同的最终目的。

这一哲学观点虽然承认国家是有用、必需的工具,但反对将国家“实体化”、“人格化”、“神化”。

换言之,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类能够发挥其潜在的智能,创造出更多的幸福。

至于真理,不是权力的特产,而是分布在每人心中,只要言论自由,真理自然会出现。

针对团体与个人关系的问题,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认为,不合理的集权体制,导致了人有时无法运用上帝所赋予的理性来解决人类问题。

但从长远观之,真正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只是个人的决心、意志、能力和财力等。

所谓的英雄、领袖,只不过是以个人为要素的组织中的成员,上帝从未偏爱过他们,更不会赋予他们管制、统领别人的权力。

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关于国家与个人价值尺度的观点,也不同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在它看来,人所拥有的思想、记忆和借鉴经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不仅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还使人成为文明世界的基本单位和向前发展的推动者。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流通的信息追求自己的幸福,创造出自己的成就,这不仅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也是国家、社会的目标。

而若让政府掌握所有的权力,使它成为万能的,个人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压制,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将荡然无存。

与集权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论斗争,促使自由主义传播以哲学为前提,把人的问题引入了认识论:真理是能够被认识的,在真理的指导下,人们可以获得幸福,只有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和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每个表达自己意见的人也尊重别人相应的权利,才能在社会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此一来,最正确、最合理的见解就会在这种公开比较的环境中产生,真理也随之出现。

而任何权力垄断,强加于人的思想或制度只会导致谬误横行。

例如中世纪各种谬论都被遵奉为真理。

由上述可知,根据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人类是具有理性的,并享有许多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如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等。

而新闻自由乃是一切权利的监护者,媒体的主要功能在于发掘及报道“真实”,并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见。

如果它受到政府或其它外来权力的控制,便无法发挥其功能。

在理论上,自由的媒体必须真实、客观、公正,受自由社会意见自由市场(Free Market Place of Ideas)的约束。

所以媒体应该作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意见桥梁。

三、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发展16世纪下半叶以前,尽管也有一些教会思想家宣扬自由主义传播观念,但这些观点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自由主义新闻传播观念。

对现代自由主义新闻观念做出划时代贡献的,是洛克和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

英国政论作家约翰•弥尔顿经历了不幸的婚姻生活后,于1643年2月,未经当局审查便出版了《离婚论》。

1644年11月24日,弥尔顿因该书被传到国会答复质询。

在议会中,他作了长篇演讲,抨击当时英国的出版审查制度,这篇演讲稿后来便成为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奠基性著作———《论出版自由》。

[3]在《论出版自由》中,弥尔顿系统地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

论证了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切伟大智能的乳母”。

他认为,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首要部分;人依靠自由而不是任何其它的东西来辨别是非正误,区分善恶好坏。

只有不受限制地了解各种不同观点、意见和思想,人的理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真理不是权力赐予的,而是通过各种观点、意见和思想的公开辩论和自由竞争获得。

必须允许各种各样的学说在世界上流行,让真理得以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

通过斗争,真实、积极、正确的思想必然能被大多数人接受;而虚假、消极、错误的思想则会被人们抛弃。

通过对这一见解的论述,弥尔顿创造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两个概念,这也是他的思想核心。

他指出,在各种观点、意见和思想的斗争之中,政治和宗教的权力是真理的大敌。

它们往往只能混淆错误和正确,真理与谬误。

因而,必须限制权力,废除各种钳制言论的规章制度,让真理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中自我修正,最终战胜各种谬误并发扬光大。

被权力占有者绑缚的真理,不可能完整地展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只能以扭曲的形态出现。

弥尔顿还强调,读者具有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毋需检察官教导。

况且,检察官的水平大多不高,他们的无知和偏见只可能损害真理。

因此,任何对出版物的事先检查都是有害的,禁止某些出版物的发行更是徒劳,人的理性无法禁锢,好的消息会不胫而走。

在这部闪着自由主义熠熠光辉的著作中,还有不少精辟的论断为后人所传扬。

如:真理和悟性不可像商品那样被买卖或垄断。

制定出版检查制度是忤逆上帝和自然旨意的行为,因为它践踏了那些能够考验美德和体现真理的事物。

人人都有听错消息的时候,那些操控着出版权的官员也不例外。

禁止好书等于扼杀理性本身,远比杀人——杀死理性的动物,破坏上帝的像要罪孽深重。

认识世界,根据良心抒发己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

被偏见和流俗蒙蔽的双眼,即使见到真理,也看不到它的闪光之处。

人们的信仰和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才不致为社会和时代所淘汰。

洛克对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影响也举足轻重。

他认为,人民的意志才是权力的真正中心,他们拥有其不受法律限制的自然权利。

为使自己的自然权利获得更多的保障与维护,人民将部分权利交付给国家。

因此,国家的任务应以人民的意志与福利为中心,国家有责任维护宗教的容忍与个人企业的自由。

这些理论后来被引用到美国《独立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