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1]国外学者如索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2]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3]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4](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5]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也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7]从社会网络与物质与精神支持相结合的角度陈成文将社会支持定义为“ 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8]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周林刚将社会支持进行了概括与梳理,他认为社会支持“从其性质上来看,不外乎以下这两大块: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主观体念的支持,即个体在社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9]王思斌的观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的社会网络,发现在人们的社会网络中有一部分时可以给人们支持作用的,并将之称为社会支持。

可以将人们的社会支持笼统的表述为:各种社会形式对社会脆弱群体及生活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的援助和服务,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于他人的各种帮助。

他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资源系统相关的概念,是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一个[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国外社会学.1994,(4)[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4] Wellman and WoI-tley. Social support[J].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1989,(5)[5]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6]郑杭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8]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9]周林刚.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人或家庭的社会网络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时,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面对的问题,战胜困境。

[1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李迎生教授在研究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支持网时提到: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物质、情感等)的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包括有形的物质资助、行为支持和无形的精神支持。

社会网络中蕴含着各种资本,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通过调动社会支持网中的各种资源,增强摆脱弱势处境的能力。

一般而言,社会网络既包括非正式社会网络,即由家庭成员、邻居、密友等初级群体构成的关系网;还包括正式社会网络关系,主要指由政府、企业、NGO组织等构成的关系网。

处于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中的成员能够通过调动嵌入在网络中的各种社会资本以获得支持和保障。

[11]二、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理论研究“留守妇女”,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林桂芳、黄文昭认为:随着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女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走进城镇,从事第一产业之外的劳动,留下妇女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本文中,我们将丈夫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等外出谋生的农民工群体的妻子称为留守妇女群体。

在一项对留守妇女专门研究中用统计方法估计出的该群体人数,竟有5000万人之巨!这些农村留守妇女不仅要照顾老人、抚育子女,像以前那样承担全部家务和庭院劳动,而且还承担了原来由男性分担的农业生产活动,她们的劳动负担呈加重的趋势;由于家中无男性劳动力,留守妇女也常常面临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威胁;并且,由于长期两地分居,留守妇女也容易产生性苦闷。

留守妇女权益缺乏保障,现状不容乐观。

[12]安徽大学社会学系黄安丽在研究中提出:伴随着大量男性劳动力的长期离乡离土,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

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

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责任,多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负担。

[13]学者吕永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在家的妇女形成了个特殊的群体。

她们面临着劳动强度重、精神压力大、婚姻家庭破裂等问题,要使这个特殊的群体走出这些困境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进行分析,期望能帮助她们走出困境。

[14]各个研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遇到的问题,以此作为自己这次课题的研究背景,在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

三、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研究南开大学的许传新教授认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包括三个方面的支持系统,主要是指:第一,政府支持系统,现代文明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靠政府行为来实现的,单靠个人行为和小集体行为都会形成社会的短期行为和无序状态,没有政府的重视、支持及参与,即使是良性行为也难以持久运行。

因此,政府应该是“留守妇女”最主要的支持因素。

政府对“留守妇女”[10]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李迎生.社合支持网::流浪乞讨者的希望之网.社会科学.2007年[12]林桂芳、黄文昭.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地位浅析.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7)[13]黄安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4]吕永辉.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分析.博士硕士论坛.2006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支持。

第二,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支持系统,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分化与整合程度在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弱者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留守妇女”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同样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支持。

第三,个人支持系统,与国家支持和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群体支持相比,“留守妇女”个体支持总是略显单薄。

但是,由于个体的数量极为庞大,而且其支持又具有以个体之间的直接互动为基础特点,因此,个体支持的力量仍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体支持系统主要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

[15]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各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都较多,此次在借鉴和参考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他们的观点融入到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以便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许传信.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国国情国力第170期.2006[2]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国外社会学.1994,(4)[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7)[4] Wellman and WoI-tley.social support[J].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1989,(5)[5]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4)[6]郑杭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8]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时事出版社,2000.[9]周林刚. 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10]孙鹃娟.中国来年人生活质量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1]李迎生.社合支持网:流浪乞讨者的希望之网[J].社会科学.2007,(4)[12]林桂芳,黄文昭.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地位浅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7,(7)[13]黄安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8)[14]吕永辉.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分析[J].博士硕士论坛.2006,(5)[15]许传信.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J],中国国情国力,2006,(1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