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产生的时间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2、科层制(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

3、社会学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外显功能(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和潜在功能(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4、互动论互动论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代表人物:米德、戈夫曼第二章文化1、文化堕距威廉·奥格本(美)指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变迁速度快,有的变迁速度慢,由此造成了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2、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文化的复合性。

(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晚辈向长辈之间传递属于逆向社会化(5)文化的变迁性。

3、规范包括哪几种情况规范就是行为的准则,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4、文化的分析(1)功能主义的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一个特定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2)冲突论的视角从冲突论的视角看,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

(3)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的,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生态学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

5、文化震惊和边际文化文化震惊(文化冲击)指生活在某一文化模式当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外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结构1、社会结构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结构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也限制个人的自由。

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腾尼斯区分了公社和社会两种类型。

公社社会指的是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基础上的社会。

社团社会指的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这样一种社会类型。

迪尔凯姆区分了建立在机械团结基础上的社会和建立在有机团结基础上的社会。

3、关于社会性质的理论观点(名词解释)帕森斯的胶水论: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能满足4个基本需要,该社会就能保持自己的秩序和稳定,这4个需要即:(1)目标的获得(2)对环境的适应(3)社会整合功能(4)模式维系功能他认为只要做到(3),即社会成员接受社会的共同价值观,那么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就像胶水一样,把整个社会粘在一起。

默顿的机能失调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碍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即是机能失调的单位。

第四章社会化1、再社会化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2、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文化社会学把社会化看做是个文化延续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代表人物:奥格本(2)从人格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这种研究主要受心理学社会化研究的影响,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代表人物:查尔斯·库利;米德(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过程。

代表人物:帕森斯3、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me)”。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他认为,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包括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

超我是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无意识之中。

(4)让·皮亚杰:认知发展《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2)前操作阶段(2岁到7岁)(3)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4)形式操作阶段(12到15岁)4、养育孩子的方式教养孩子的方式有两种极端:专制型和放任型。

最为有效的培养出独立的、社会责任感的孩子的父母,是权威型的。

5、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家庭社会化的特点:①成人的支配性②成年人对孩子的绝对权威家庭教育的形式:独裁主义;温和宽容(2)学校与日托中心特点:①传授技术和知识的场所 a.教人识字 b.训练技能②学校训练儿童适应广泛的社会③培养公民意识。

(3)同龄群体同龄群体的概念: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自然形成的社会群体,它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同龄群体的特点:自愿性;以玩乐为主,具有吸引力;关系对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常常形成一种亚文化。

(4)大众传媒概念:指传到了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①它在儿童早期就对儿童发生影响。

②它是最为普及的大众传媒③它对儿童最具有吸引力,可以促进儿童的知识积累,拓宽他们的视野。

消极作用:①电视的庸俗性,虽然电视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却没有相应的教育意愿。

②电视对孩子的学习潜力有消极的影响。

③电视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都不同,它基本上是单程的通道,孩子不能发问,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④不适合儿童的节目会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6、社会化的定义狭义:主要研究童年社会化。

广义:包括青年及成年社会化,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第五章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社会角色的类型(选择题)(1)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根据人们对一定社会角色的理想要求与担任该角色的人们的实际表现划分:理想角色指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所要求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实际角色,也称实践角色,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先赋角色又分为两种类型:①先天性的先赋角色;②制度性先赋角色。

自致角色又叫成就角色或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在后天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3)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这是从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所做的区分。

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4)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根据角色规范是否明确,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得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

开放性角色,是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角色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5)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的不同目标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6)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根据角色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将社会角色划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

正式角色是指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非正式角色:偏离或违反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或出现新的社会地位而发展了一种新的角色,但这类新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被社会接受和承认。

3、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首先是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即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的期待和要求。

其次是角色领悟,又叫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角色实践,又叫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

4、角色距离(选择题)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戈夫曼以游乐场上的电动旋转木马为观察对象,阐述了角色距离的思想。

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a.赫伯特·布鲁默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①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②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③在任何情景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b.威廉·托马斯指出了共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这就是人们有时所说的“托马斯定理”。

(2)拟剧论代表人物:戈夫曼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当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众来判断的,所以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3)本土方法论代表人物:哈罗德·加芬克尔他认为有一套我们大家都不言自明的规则,并且可以运用这套规则去指导我们在新的情境中的行动,这套规则就是本土方法。

换句话说,这些本土方法是某种简化程序,他使人们即便是在彼此并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4)交换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彼得·布劳等。

这一理论强调: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基于交换的需要。

几个有关的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和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

(5)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