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道光帝在位)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一)鸦片走私1、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3、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4、后果: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二)林则徐禁烟1、背景: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1)人物: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3)林则徐禁烟措施:①派人暗访密查②缉拿烟贩③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④虎门销烟(4)虎门销烟:(1)时间:1839年6月领导人:林则徐地点:广州虎门海滩(2)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时间:1840.6~1842.82、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3、根本原因: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4、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英军占香港、进攻虎门炮台、占四方炮台(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松、镇江到南京下关江面(陈化成吴淞之战牺牲)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时间:1842年8月29日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造破坏;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3、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美国、法国除了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影响: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自主权。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目的: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时间:1856.10~1860.103、发动者:英法联军4、帮凶:美俄5、借口:英、法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6、结果:中国战败,圆明园被毁,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7、过程:(1)1856.10,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2)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8、《天津条约》的内容:①公使常驻北京。

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④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罪行: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2、《北京条约》的内容:(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2、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起义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加重对人民的剥削,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激化。

2.起义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在广西传教。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永安建制:洪秀全(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山,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二、定都天京1.定都:1853年3月,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制度: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两无”)结果:没有实行。

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3.全盛:1853年,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被杀,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资政新篇》: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

3.安庆陷落: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救援失败,安庆陷落。

后陈玉成被俘。

李秀成率军克杭州,逼上海,遭到李鸿章淮军和洋枪队的抵抗反扑。

4.天京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

李秀成率军回师救援,激战40天,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

湘军冲入城内,天京陷落。

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5.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6.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原因(背景):(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

3、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2、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①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3)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三、建立新式海陆军1、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

2、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3、评价洋务运动(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积极意义:①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借机挑起了中日冲突。

(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3、战争爆发的经过4、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年4月17日2、地点: 日本马关3、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4、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1.“瓜分”中国: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列强由此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向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第6课戊戌变法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4、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5、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二、百日维新1. 光绪帝同意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

”“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2、内容: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3.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

4、失败原因:⑴主观:维新派没有实权,又不能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⑵客观:顽固派实力强大,袁世凯的出卖5、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义和团运动1.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扶清灭洋。

4.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还带有迷信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