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综述1、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T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T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仍然是封建经济。
F4、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直接原因在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T5、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T6、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帮助中国走出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
F7、近代中国表面上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
T8、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F9、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F10、中国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F11、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产生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
T12、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T13、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T14、革命和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两者无法相容。
F1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F第一章1、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T2、近代中国海关的行政权虽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但它仍是中国抵制外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F3、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攫取经济利益,并有领土要求。
T4、外国人不仅仅在租界里享有领事裁判权。
T5、根据有关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兵。
T6、近代战争赔款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T7、近代外国在中国的投资相当部分是利用战争赔款等方式掠自中国。
T8、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对中国铁路的控制来确立和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T9、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是加速中国文明进程。
F10、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方式“是以华制华”。
T1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F12、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以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F13、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F14、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T15、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则祸国、害国。
F第二章1、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主要的压迫对象,也是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力量。
T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广东地区。
F3、《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T4、《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分土地方案在并没有得到了贯彻和执行。
T5、《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T6、《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使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F7、太平天国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T8、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T9、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目的是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F10、中国近代教育始于维新运动时期。
F11、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T12、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T13、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T14、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F15、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三章1、科举制废除于洋务运动时期。
F2、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T3、谭嗣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革命者。
F4、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是孙中山。
T5、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革命党的妥协退让和袁世凯的势力强大。
F6、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
T7、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辛亥革命。
T8、《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T9、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F10、在进行革命前,孙中山曾北上向李鸿章上书,寄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T11、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新民丛报》F12、1911年4月27日发生的“黄花岗起义”的地点在黄花岗。
F13、组织“护国军”,发起护国运动的人是黄兴。
F14、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F15、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二次革命”。
F第四章1.新文化运动因批判孔学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F2.新文化运动对资本主义持完全接受的态度。
F3.十月革命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T4、新文化运动在宣传民主、科学的同时,提出必须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
T5、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毛泽东。
F6、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F7、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是梁启超。
F8、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F9、第一个在中国比较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作者和作品是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T10、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是李大钊。
F11、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T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讨伐北洋军阀。
F13. 右倾机会主义在大革命后期才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T14. 1925年,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
T15. 大革命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T中篇综述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F2、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T3、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T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
T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T6、从根本上说,在1921年至1949年时期,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T7、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T8、半殖民地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T9、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T10、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T11.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T12. 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分裂”的。
F13. 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前,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T14. 控制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党在形式上暂时地“统一”了中国。
T15. 国民党统治的建立,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
T第五章10、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原则上同意了我党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抗日”字样。
这说明国民党由内战“剿共”、对日妥协向和平、抗日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T11、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T12、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T13、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T14、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抗日派。
T15、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
F 第七章1、国民党统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标是维护独裁统治。
F2、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因为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T3、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T4、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
F5、二战后,中国在命运与前途的选择上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F6、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在军事上,必须采取游击战术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F7、1948年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发动三大战役,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拉开T8、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T9、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T10、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工人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F11、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T12、根据毛泽东的论述,新中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政体是: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T13、在中共召开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T14、1949年,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T15、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基本完成。
T第八章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T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T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T4、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T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