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
—、胰岛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抗体和血糖测定
试验。
二、试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1 )方法: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食75g葡萄糖或100g面粉的馒头前后分别于空腹,餐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抽静脉血测定五个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释放,C-肽释放值。
2)注意事项:应禁食一夜后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采血。
许多生理和药物因素影响血糖值、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如做试验时的情绪、禁食时间的长短等;另外有些药物(如氨茶碱类,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应停服3天后再进行试验。
三、胰岛素释放试验
1概述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其前体胰岛素原,经生化过程形成的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的转化和糖原,抑制糖原异生,从而维持血糖的恒定。
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可超过肾糖阈,发生胰岛素依赖型。
血清或血浆胰岛素定量的测定,主要用于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和糖尿病的研究,确定糖尿病的类型,对于的诊断,探讨机理,研究某些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以及内分泌紊乱疾病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2临床意义
胰岛素释放试验是让患者口服葡萄糖或用馒头餐使血糖升高而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测定空腹及餐后0.5小时、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浆胰岛素水平,了解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从而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分型和指导治疗。
3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释放试验曲线可分以下3种类型:
(1)胰岛素分泌不足型:为试验曲线呈低水平状态,表示胰岛功能衰竭或遭到严重破坏,说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需终身胰岛素治疗。
(2)胰岛素分泌增多型: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刺激后曲线上
升迟缓,咼峰在2小时或3小时,多数在2小时达到咼峰,其峰值明显咼于正常值,
提示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见于非胰岛素依赖型肥胖者。
该型患者经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或服用降血糖药物,常可获得良好控制。
(3)胰岛素释放障碍型:空腹胰岛素水平略低于正常或稍高,刺激后呈迟缓反应,峰值低于正常。
多见于成年起病,体型消瘦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该型患者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有效。
4正常人和各种患者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分泌变化比较表及分析
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浓度达峰时
间
胰岛素分泌达峰浓
度
正常人 5 〜20mU/L30〜60分钟约8〜10倍于基础
值
1型糖尿病患者稍低于正常人90〜120分钟低于正常人的分泌
2型糖尿病患者稍咼或正常人>120分钟量
高于正常人的分泌
胰岛素瘤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胰岛素生理调节失量
分泌过多
常
糖尿病时,无论空腹还是胰岛素释放试验分泌曲线均较常人有明显不同,一是胰岛素分泌减少,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二是胰岛素分泌迟缓,高峰后移。
其中 1 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分泌曲线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上也有明显的不同,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其基值一般在5mu/L以下,服糖刺激后其胰岛素释放也不能随血糖升高而上升。
常呈无高峰的低平曲线,有些病人甚至不能测得。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稍高于正常,但往往高峰出现的时间延迟,如在服糖后2小时或3小时出现,呈分泌延迟高峰后移。
(而你是在30-60 分钟胰岛素分泌是高峰)其中尤其是肥胖的糖尿病病人,血浆胰岛素释放曲线明显高于正常,但低于同体重的非糖尿病病人的释放曲线。
胰岛素瘤患者,肿瘤分泌不受血糖浓度调节,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正常血糖的生理调节反应改变,胰岛素分泌过多。
四.C肽释放试验
1.概述
C肽是胰岛B细胞的分泌产物,它与胰岛素有一个共同的前体——胰岛素原。
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原在特殊的作用下,裂解成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和一个分子的 C 肽,因此在理论上C肽和胰岛素是等同分泌的,血中游离的C肽生理功能尚不很清楚,但C 肽不被肝脏破坏,半衰期较胰岛素明显为长,故测定C肽水平更能反应B细胞合成与释放胰岛素功能。
而C肽与胰岛素之间有相当稳定的比例关系,且不受胰岛素抗体的干扰,注射的外源性胰岛素又不含C肽,所以测定血中C 肽水平,可以反应内生胰岛素的水平,既可了解B细胞的功能。
2.临床意义
(1 )测定C肽,有助于糖尿病的临床分型,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胰岛功能。
(2)因为C肽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直接测定 C 肽浓度,以判定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
(3)可鉴别低血糖的原因。
若C肽超过正常,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如C 肽低于正常,则为其它原因所致。
(4)C肽测定有助于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及判断胰岛素瘤手术效果,胰岛素瘤血中C 肽水平偏高,若手术后血中C肽水平仍高,说明有残留的瘤组织,若随访中C肽水平不断上升,揭示肿瘤有复发或转移的可能。
五、胰岛素抗体的测定
1 •概述
胰岛素抗体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出现于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主要和胰岛素制剂的纯度有关系,一种出现于从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称为胰岛素自身抗体。
胰岛素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当抗体为阳性时,才有临床意义。
2.临床意义
(1)1型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正常人群如在血中发现胰岛素抗体则很容易罹患1
型糖尿病。
胰岛素自身抗体可能系B细胞破坏所产生,因此胰岛素自身抗体的
检测可作为自身免疫性B细胞损伤的标志,可用于早期发现和预防1型糖尿病。
(2)诊断胰岛素抵抗,指导糖尿病治疗:血液中存在胰岛素抗体是产生胰岛素抵
抗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可因胰岛素抗体的产生而出现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胰岛素用量逐日增加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
此时应检测胰岛素抗体,若出现阳性或滴度增高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客观依据。
换用单组分胰岛素、高纯度胰岛素及停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或应用糖皮质激素皆有助于降低胰岛素抗体的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
⑶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自Hirata等于1970年首次报告后,国内外报告逐年增多。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IAS)的特征为严重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抗体(IAA)阳性及从未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IAS低血糖发作呈自限性,82%f经治疗1年内自行缓解,但发作时多较严重且诊断困难。
除对症治疗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有一定价值。
遗传易感性在IAS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