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舌菌生态种植技术
牛舌菌有哪些经济价值?
牛舌菌是一种珍稀的食药兼用真菌,因其子实体状如牛舌和动物的肝脏,以及新鲜时色如鲜血而得名。
牛舌菌肉质细嫩,滑腻松软,带有可口的香甜味及舒适的胶质感。
据姚秋生(1990)报道,牛舌菌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4种,并含有一种稀有氨基酸——丁氨酸。
子实体的热水浸提液,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95%。
菌丝体发酵液中含有一种抗真菌的抗生素叫牛舌菌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牛舌菌与其他多数木腐菌不同,在侵染木材初期,所分泌的色素,能改善木材的色泽,有提高木材经济价值的作用。
牛舌菌自然分布与习性怎样?
牛舌菌是寒温带区的一种经济真菌,在中国、日本、印度以及欧洲、北美的一些国家都有分布。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河南、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
野生牛舌菌山毛榉科(壳斗科)的栲属如刺栲等上,石栗属如美叶柯等和番荔枝科等阔叶树的枯干、枯枝、树桩和树洞等部位。
是一种木腐菌。
喜潮湿黑暗的生态环境,在云南的热带、亚热带雨林中,每年7-10月份,当气温上升到24℃以上,空气湿度较大时,即可见到有牛舌菌子实体的发生,子实体多为单生,
极少群生。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如何科学配制?
常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杂木屑75%,鼓皮22%,蔗糖1.5%,石膏1.5%,含水量65%。
牛舌菌原种和栽培的培养基配制方法如下。
(1)混合按比例称取木屑或棉籽壳、麦鼓、蔗糖、石膏粉。
先把蔗糖溶于水,其余干料混合拌匀后,加人糖水反复拌匀。
棉籽壳拌料妥后,须整理成小堆,待水分渗透原料后,再与其他辅料混合搅拌均匀。
检测含水量一般掌握在60%-65%,灭菌前pH 6.5一7.5。
(2)装料原种多采用750毫克广口玻璃菌瓶。
栽培种可用聚丙烯塑料菌种袋。
培养料要求装得下松上紧,松紧适中。
装瓶后也可采取在培养基中间钻一个2厘米深、直径1厘米的洞,可提高灭菌效果,并有利于菌丝加快生长。
装瓶后用清水洗干净、擦干瓶外部,棉花塞口;再用牛皮纸包住瓶颈和棉塞。
(3)灭菌木屑培养基灭菌以0.152兆帕压力,保持2小时。
棉籽壳培养基的,高压灭菌应保持2.5-3小时。
棉籽壳含有棉酚,有碍牛舌菌菌丝生长,因此在高压灭菌时,可采取3次间歇式放气发排除有害物质产生的气体,确保菌种的成品率,
接母种后,在25℃-27℃条件下培养,菌丝长满瓶即为原种,再经扩接1次即为栽培种。
牛舌菌人工栽培方法如何?
牛舌菌栽培方式以熟料袋栽或瓶栽,室内外房棚出菇为适。
具体方法如下。
(1)栽培季节选择温度恒定8℃-24℃、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有利于长菇。
牛舌菌一般在满足其适宜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均可栽培。
通常在早春接种,春末和初夏季节出菇。
(2)培养基配制栽培原料为壳斗科拷树、米储等木屑,辅以鼓皮或米糠、玉米粉、蔗糖、碳酸钙。
若用非壳斗科阔叶树的木屑,还应准备一些橡树单宁(栲胶)配合。
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组。
配方1:杂木屑80%,麦麸15%,玉米粉3%,蔗糖1%,碳酸钙1%,料水比1:1.1-1.3,pH5-5.6(以下同)。
配方2 :棉籽壳40%,黄豆秸20%,杂木屑20%,麦麸18%,蔗糖1%,石膏粉1%。
配方3:玉米芯30%,棉籽壳25%,杂木屑25%,麦麸18%,蔗糖1%,碳酸钙1%。
栽培袋采用聚丙烯17厘米X34厘米,或广口玻璃罐头瓶(525克)。
配料——装袋(瓶)——灭菌,按常规操作。
(3)接种培养灭菌后的培养袋或瓶,待冷却到28℃以下时进行接种。
袋栽的打开袋口或不开口在袋头侧面,打一接种穴,接人菌种。
瓶栽在瓶内料面打一接种穴,接人菌种。
每瓶750克的菌种可接0-40袋(瓶)。
接种后置于培养室内排架培养。
室温控
制24℃-25℃,不超过28℃,不低于15℃为宜。
室内避光,干燥,空气新鲜。
(4)开口诱基菌袋或菌瓶经过0-40天培养,菌丝长满后可搬到长菇房棚内上架,竖式排放;同时将袋口打开,薄膜拉直;瓶栽的将覆盖膜揭开,换上牛皮纸套筒;并喷水于空中和袋口或套筒纸上。
这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温度保持20℃-22℃,保持空气新鲜,并给散射光,以诱发原基出现。
(5)出菇管理开口通风增氧后,培养基上涌现白色块状凸出的原基,并逐渐长成舌状子实体,释放出大量浅红色的孢子。
子实体发育阶段,房棚内温度23℃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90%-95%,加强通风换气,排除二氧化碳气体,并给500-800勒光照,促进子实体正常生长。
牛舌菌从接种到采收一般60-70天,可采2-3潮,生物转化率80%左右。
本文来自stnyw生态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