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PPT课件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PPT课件

7
•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身心协调发展
• 欧文曾说过:“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 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这就是说, 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生活和心理的共同健全,双 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心理影响生理,生理 也影响心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十分 明显。古人认为,七情太过均可致病,现代医 学也认为身心关系是相辅相成。据科学家近期 研究表明如癌症等绝大多数躯体疾病都与心理 异常存在相关,有时二者互为因果,造成恶性 循环。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心理疾病发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 径——学科渗透
1
•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向上,良好地调
节自己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意味着和 谐、幸福,意味着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是人的理 想追求,是人心理的最佳状态,永远是人们努力 追求的方向。 (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 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 • (2)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与行为的健康与 不健康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在健康与不健康之间 没有绝然的、绝对的分界线。心理健康不能脱离 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社会对心理健康划分的标 准也是不同的。 • (3)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
10
三、学科渗透
• (一)学科渗透的含义
•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 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 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 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素质教育的重要措 施
心理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
•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人才素质可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 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心理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赖以形成的基础与中介。 • 2.心理素质对其它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或制约的作
6
•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德育的发展
• 德育过程是一种对学生施行心理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 情感和道德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下, 一般 会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加速改变, 这种变化必然也将反映于学生 的心理发展过程中, 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体系可以从一个侧面 反应出德育目标达成的状况和效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不仅 对心理健康知识有着良好的认知, 并且以对外界刺激形成的良好的反 应方式等方面来培养健全的人格, 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顺利地实现社 会化, 以这种教育方式来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概言之, 德育是对个 体施以一种社会规范化的教育和影响, 它反映的是一种明确的价值取 向和道德倾向, 而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自身心理现 象发生、发展规律, 从而达到内外部世界的和谐和统一, 它对中小学 各阶段的德育、智育、体育活动均有着深刻的、直接的影响。
4
•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人才的培养
• 一方面,文化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培养。 • 要注意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思辨力、创造思维
能力、注意力的培养,以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 社会的发展。 现实教育中,学生认知过程由于缺乏心 理方法指导,出现学习效率低下,以及紧张、焦虑、 厌学、弃学、逃学等一系列现象。 • 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是智商差的学生,而是因为 非智力因素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差造成的。 • 另一方面,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心理活动过程, 不仅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意志发展的过程, 同时还是能力、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教师把学习看做是知识、技能掌握过程的同时,还应 把心理素质,尤其是情绪、情感的发展纳入教学目标 之中,其结果能使一批学生避免厌学、避免片面发展 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 的促进作用。
用,因而对人才素质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具有极大的影 响,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 • 3.心理素质是个性不断完善的能动性基础。 • 人们能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 从而使自己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9
工作指南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应是全体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心理专业人员的事情 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 学校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工作
• 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 在我国约3.4亿的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受到了各 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 面。具体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情绪失控、缺乏自信、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难于应对挫折、 说谎、厌学、逃学、社会适应性差、性心理偏差等等 方面,严重的出现了自伤或伤人现象。青少年成长中 的心理问题集中在14岁到18岁这个年龄段。有关资料 初步统计,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 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为16%—25.4%并呈上升趋势。
• 自杀死亡率在我国14岁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呈逐年上 3 升趋势。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 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 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还是素质的组成部分。
• 心理健康是人一切活动的催化剂。
2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小学生心 理健康状况。
• 1980年,南京调查了34所学校46名中小学生,结果 报告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5.7%;
• 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 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占32%。
5
•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 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 兴趣、爱好、倾向性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 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通 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使中小学生在智力、情感、 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从而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