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宁静方能致远——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新“静界”》

1.《宁静方能致远——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新“静界”》

宁静方能致远
——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新“静界”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可有些老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课堂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

好的课堂教学,在追求动的同时,也应该用偶尔的静,让学生潜心默读,凝神静思,在宁静安详中去感受美, 涵咏美,表现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默读静思倾听练笔
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确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

可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课件目不暇接,背景音乐此起彼伏,各式表演层出不穷,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语文课堂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

我认为,好的教学,既要有动,又要有静,动静相宜,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求真之旅;语文课堂应如同一段精彩的旋律,时而跌宕起伏,时而优美舒缓,在追求动的同时,用偶尔的静悄悄,让学生潜心默读,凝神静思,在宁静安详中去感受美, 涵咏美,表现美。

一、默读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教师总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齐读、大声读,“你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内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流用语。

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读啊读,看似非常热闹,课后却收获甚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可是,阅读并不等同于朗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需要在静心默读中完成。

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我们的课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悠悠的趣……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会文”;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感悟,去揣摩,去领悟;需要学生通过圈画批注,静下心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对话。

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程,关乎学生精神成长,语文的主要学习途径就是读书。

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曾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中国的汉字有其特殊性,语文教学也如此,最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静读可以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学生静下心来默读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

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有静读的课堂,就会有思考的力量,就会有生命的热度。

二、静思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老师就开始指名学生回答。

这样就有了一部分永远可以不思考的学生存在。

慢慢的,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迟滞,课堂回答问题就成了另一部分学生的专利,课堂上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热热闹闹,一派冷冷清清;一派思维高度活跃,参与度极高,一派冷眼旁观,任尔东西南北风。

后一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不积极,其实更多时候是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答案,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如果我们能多留一些时间,让先举手的同学在脑子里把答案想的更全面,把语言组织的更流畅些;让一时想不出答案的同学再默读静思一会儿。

这样的话,相信优等生的思维会更严密,语言表达会更流畅,后进生也会有更充分的思考空间。

另外,学生们在读书思考,很多教师就会在教室内巡回走动,不是安静地等待学生们读书思考后的结果,而是不停地在旁边点拨、启发,生怕孩子们如果没有教师的语言激发和引导,就不会思考了。

事实上,这种代替性的思考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权利,让他们渐渐丧失了深度思考和个性化思考的能力。

因此,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细细品位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老师惜字如金,音乐恰如其分,氛围静而不滞,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一句话:“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把“看谁最先想起来?谁能第一个大胆的站起来?”换成“请大家进行静静的思考,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成熟,更完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做到眼到、心到。

边看边记忆,边读边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习、读书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有时无须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空,留下凝神静思的时光。

为形成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们再相机点拨,引发议论,就会焕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碰撞出绚丽的思维火花。

三、倾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倾听”有两层目标,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细心;“倾听”即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

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

倾听是交流的基础,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因此,学会倾听是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要求之一,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有助于发展其良好的个性。

课改之后的语文课堂,不管是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还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上都比较关注表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在学生竞相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后,好像大功告成,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意见和想法。

其实,在一节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中,光有精彩的个人表达是远
远不够的,听、说和应对三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交错进行的,学生只有学会在课堂上静静地倾听,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良好的倾听习惯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和引导学生倾听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应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的倾听环境,让学生乐于倾听。

老师还可以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倾听,一个眼神,一句称赞,一个微笑……都是学生静心倾听的动力。

学会倾听,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变得更生动,更精彩。

四、练笔
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找到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内化知识,表达情感,将对课文的领悟,对句式的运用诉诸笔端,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教材是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恰当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奠基”。

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模式,寻找新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于小练笔,我们要因文而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拓展学生练笔空间,寻找着笔点,为孩子广开“写”路,静静地写,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抒发情感。

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语言训练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虽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静静地沉入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

静心思考、潜心体味、充分表达,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写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

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的学科,教师要打造一方“静”界,在静中积蓄能量,等待“动”的喷发,让学生在静读中自主学习,在静悟中咀嚼词句,在静听中碰撞交流,在静写中表达感受……静能生慧,静能明志,静能致远,还学生一个品味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涵泳的时间,让语文课堂如同花蕾般悄然绽放。

参考文献: 2013版《语文课程标准》
严华银《让语文安静》
王昆斌《倾听:语文新课堂的理想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