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处理设备安装调试工艺

水处理设备安装调试工艺

锅炉水处理设备安装、调试工艺
锅炉的水处理是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

水处理不当,在受热面上就会产生水垢,这不仅会降低传热效率,严重时还会堵塞受热面管子,引起锅炉爆管事故。

水质不好,特别是PH值低、含氧量高的水,会对锅炉金属产生腐蚀,造成管子泄漏,
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锅炉水处理应能保证锅炉水质符合GB1576《低压锅炉水质》标准或《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的规定。

水处理方式一般分:锅内加药处理和锅外水处理。

1 锅内加药处理:
锅内加药比较简单,可用注水器加药,水箱加药和压力式加药。

2 锅外水处理:
锅外水处理通常采用离子交换法,一般用钠离子交换器。

2.1 设备、材料验收清点:
2.1.1 凡进入现场的设备、部件、材料均应进行清点及外观检查,做好清点验收记录,发现缺陷应报公司质保人员,由质保人员申报、处理。

2.1.2 设备开箱检查应在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下进行,并应作出下列记录:
(1)箱号、箱数及包装情况;
(2)设备名称、规格、型号;
(3)装箱清单、技术文件、资料及专用工具;
(4)设备有无缺损件,表面有无损坏和锈蚀等。

2.1.3 明显位置必须装设金属铭牌,铭牌上应注明下列项目;
(1)设备型号;
(2)制造厂名称,设备产品编号;
(3)制造许可证编号;
(4)制造日期。

2.1.4 检查设备筒体外壳是否变形、开裂;进水口、出水口、排污出口等管子是否弯曲、变形,法兰有否裂纹、损坏变形。

2.1.5 材料均应有合格证明。

在核查中对质量有怀疑时,应进行必要的检验鉴定。

2.1.6 管材检查:
(1)管子表面应光滑,无裂纹、夹渣、重皮、严重锈蚀等缺陷。

(2)管子的壁厚不应超过负偏差,其表面如有划痕、麻点、凹坑、腐蚀等局部缺陷时,其深度不应超过管子公称壁厚的10%
(3)管子应具有制造厂的合格证明书,证明书上应注明:
①生产厂家、供应商名称和代号;
②合同号和钢号;
③产品名称和规格型号;
④标准编号;
⑤化学成分;
⑥试验结果;
⑦炉号、批号、重量。

2.1.7 阀门检查:
(1)阀门的规格、型号、材质及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2)阀门的填料应逐个检查
(3)低压阀门(工作压力≤2.5MPa)应以每批不少于10%的比例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

如其中有一个不合格,须另按20%加倍抽查,若仍有不合格,则需逐个检查。

阀门强度试验应按1.5倍公称压力进行,试验时间为5min,以壳体、填料无渗漏为合格。

阀门严密性试验应按1.25倍公称压力进行,试验时间为10min,以阀瓣密封面不渗漏为合格。

2.2 基础检查、划线:
2.2.1 基础检查:
2.2.1.1 设备基础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并有验收资料或记录。

基础的外表应无裂纹、蜂窝、露筋、缺角等缺陷。

2.2.1.2 根据锅炉房平面布置图和土建的基础资料,检查设备基础的平面位置,用钢卷尺检查所有设备基础纵、横基准中心线,其相对坐标位置偏差应不超过±20mm。

2.2.1.3 根据设备基础图和土建标高基准线,检查设备基础标高,用玻璃管水平器或水准仪检查基础不同平面的标高,其标高差应不超过0------20mm。

2.2.1.4 基础的质量和尺寸不符要求时,应会同建设单位共同提出处理意见,进行处理,达到要求。

2.2.1.6 设备基础表面和地脚螺栓预留孔中的油污、碎石、泥土、积水等均应清除干净;预埋地脚螺栓的螺纹和螺母应保护完好;放置垫铁部位的表面应凿平。

2.2.1.7 验收合格后应将检测结果分别填入施工记录表内,经甲乙双方签证后通知监督检验机构。

2.2.2 基础划线:
按施工图和相关建筑物的轴线或边缘线划出设备安装纵、横基准线,有排列关系的设备应划定共同的安装基准线。

2.3 设备就位、找正
2.3.1 用铲车或拖运方法将水处理设备(离子交换器) 运到基础旁,将其吊装到设备基础上,用吊线锤和钢皮尺以筒体为基准找正其坐标位置和垂直度。

2.3.2 地脚螺栓埋设
2.3.2.1 地脚螺栓在预留孔中应垂直,无倾斜。

2.3.2.2 地脚螺栓任一部分离孔壁的距离应≥15mm,地脚螺栓底端不应碰孔底。

2.3.2.3 地脚螺栓上的油污和氧化皮应清除干净,螺纹外应涂少量黄油。

2.2.2.4 螺母、垫圈、设备底座间接触均应紧密。

2.3.3 垫铁安置
2.3.3.1 设备找正用的垫铁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

2.3.3.2 每个地脚螺栓旁至少应有一组垫铁,垫铁的位置应靠近地脚螺栓和底座主要受力部位。

2.3.3.3 相邻两垫铁组之间的距离应≤1000m m。

2.3.3.4 每组垫铁不宜超过5块,并应将后垫铁相互用定位焊焊牢。

2.3.3.5 每一垫铁组应放置整齐平稳,接触良好。

垫铁端面应露出设备底面外缘10~30mm。

2.3.4 灌浆:
2.3.4.1 水处理设备找正后,即可进行二次灌浆,二次灌浆工作一般由土建施工,如自行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2.3.4.2 灌浆前,灌浆处应清洗洁净,灌浆一般采用细碎石混凝土,其强度应比基础的混凝土强度高一级。

灌浆时应捣实,且不应使地脚螺栓倾斜和影响设备的安装精度。

灌浆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2.4 附属件安装:
按照设计图纸和随机文件要求安装设备连接件、管件、阀门,不能强力组对。

安装阀门等操作部件时,应考虑操作方便。

2.5 再生系统安装:
离子交换器用的再生剂主要有固态的盐和液态的酸、碱。

盐系统主要用于水的软化,酸碱系统主要用于化学除盐或氢离子交换。

2.5.1 盐系统分压力式和重力式两种
2.5.1.1 压力式盐溶解器起溶解盐和盐水过滤两种作用,其工作压力≤0.1MPa,过滤速度通常在5m/h,规格有φ300mm、φ500mm、φ750mm、φ1000mm。

2.5.1.2 压力式盐溶解器的安装和离子交换器基本相同。

2.5.1.3 重力式盐系统一般有溶盐池(箱) 和输盐泵
2.5.2 溶盐池(箱) 和输盐泵安装
溶盐池用混凝土制成,溶盐箱用钢板制成(内衬塑料板) ,中间有一隔板把盐池按2/5和3/5的容积比分成两部分,隔板上开许多φ10mm的孔。

盐和水加入3/5容积的一边,盐溶解后经隔板上的孔流至2/5容积的一边。

再用盐水泵将其通过过滤器加入离子交换器。

水处理设备安装完成,办理验收手续。

3 调试:
3.1 调试准备:
3.1.1 水处理设备及辅助设备已安装完成,并验收合格。

3.1.2 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准备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交换剂(离子交换树脂)和盐(工业用盐) 。

3.1.3 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将交换剂加入交换器,将盐加入压力式滤盐器或溶盐池中,并加水溶化。

3.2 钠离子交换器运行一般分为四个步骤:①反洗;②再生;③正洗;④运行。

3.2.1 反洗:用一定压力的水自下而上对树脂层进行短时间的强烈反洗。

其目的是冲掉交换器表层中的悬浮物、碎粒和汽泡,冲松交换剂层。

3.2.2 再生:再生时宜采用动态再生,即在开始进再生液(盐液浓度以6~10×10-2为宜) 的同时打开排水阀门,边进再生液边排水。

操作时应严格控制排水阀门的开度,使再生液流速在3~5m/h,并确保全部交换层都浸泡在再生液里面,再生时间不少于40min。

3.2.3 正洗:正洗的目的是清除交换器中残留的再生剂和产物(CaCl2、MgCl2) 。

正洗初期流速不要太大,可掌握在3~5m/h;当正洗出水基本不咸时,可将流速加大到10~15m /h;正洗后期应经常取样化验出水硬度,当水硬度达到标准,且氯化物不超过原水氯根50~100mg/L时,即可投入交换运行。

3.2.4 交换运行:在钠离子交换软化过程中交换剂分三层,第一层为失效层,第二层为工作层,第三层为保护层,在交换过程中,第一层渐渐加大,第二层渐渐向下移动,而第三层逐渐缩小,直到第二层的下边缘移到和交换剂层的下边缘重合时交换器开始失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