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关键技术继续发展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 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
作为 Moore 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 预计 2001 年推出1 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 2010 年推出集成 10 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 万 MIPS (1000 亿条指令/秒)。
而每秒100 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
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
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 (以一本书30 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 万本书)。
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
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
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
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 或 1,也可以既存储 0 又存储 1。
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 2 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
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 Ⅲ晶片快10 亿倍。
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 3 种类型:核磁共振 (NMR) 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
预计2030 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
一枚直径 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
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
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
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
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 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 倍。
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 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计算机的转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 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
DNA 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 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
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
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 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 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 万倍。
DNA 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 1 立方米的DNA 溶液,可存储 1 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
DNA 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
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
预计10 ~20 年后, DNA 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 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 倍。
纳米技术是从 80 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 (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
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
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
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 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 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
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 Internet 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人们可以通过I nternet 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 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
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 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 1 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 万台, 2001 年的统计数为892 万台,翻一番多;2000 年1 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 万; 2001 年 1 月的统计数为2250 万人,接近于 3 倍; 2000 年1 月 CN 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 , 2001 年 1 月的统计数为122099 个,接近于 3 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 2799M , 8 倍于 2000 年 1 月的 351M 。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 Internet 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
“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 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 倍。
在Intern et 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
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 Internet 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
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 通信、计算和移动。
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 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 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
在无线移动环境中, 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 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 频带资源受限、 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
这样一个环境下, 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
第一, 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
有限的无线带宽、 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 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
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 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
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 必须要对宽带数 据业务进行支持。
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
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面向全球网络化应用的各类新型微机和信息终端产品将成为主要产品。
便携计算机、 数字基因计算机、 移动手机和终端产品, 以及各种手持式个人信息终端产品, 将把移动计算与数字通信融合为一体,手机将被嵌入高性能芯片和软件,依据标准的无限通信协议(如蓝牙)上网, 观看电视、 收听广播。
在 Internet 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然不会把汽车仅作为代步工 具,汽车将向用户提供上网、办公、家庭娱乐等功能,成为车轮上的信息平台。
跨入新世纪的门槛,畅想未来之时,我们不妨回顾本世纪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1943 年 IBM 总裁 Thomas Wason 说 “我认为全世界市场的计算机需求量约为五台 ”。
1957 年美国 PrenticeHall 的编辑撰文 “我走遍了这个国家并和许多最优秀的人们交谈过, 我可以确信数据 处理热不会热过今年 ”。
1968 年 IBM 的高级计算机系统工程师的微晶片上注解 “但是 ⋯⋯ 它 究竟有什么用呢? ”。
1977 年数字设备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Ken Olson 说“任何人都没有理 由在家里放一台计算机 ”。
愿我们的所言也将被证明是肤浅的、保守的。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 ”)这个“学术技术交流组织”以及她这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认可。
在协作网即将正式成立和全国第三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协作网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系统地对我们以及一切关心和爱护协作网的朋友们共同倾注了大量激情、精力和时间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进行总结,是十分有意义的。
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协作网如何运作,专业软件向何处去,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去推动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发展,所有这些 ,不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网员都应该认真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积极探索协作网的定位的同时,更在严肃认真地思考协作网的任务、宗旨和目标,此文旨在阐明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