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
内容及幼儿分析: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声音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对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又是其妙的。

《奇妙的声音》就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现象作为原形,预设产生的一则案例。

学前期的幼儿年龄较小,思考问题比较浅、直观,但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听辨生活中一些声音的能力,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感知声音、探索声音的产生、听辨声音。

这三个环节根据大班幼儿的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特此,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本案例贴近幼儿生活,取材于幼儿生活。

活动从生活中有趣的声音入手,目的在于使幼儿了解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来,声音都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在探索中,幼儿体会到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悦耳动听的。

在活动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幼儿在活动中才是真正的主人。

为此我特制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探索活动,感知振动产生声音的的现象,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
声音,激发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2、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探索的结果。

3、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听觉分辨能力。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让孩子体会振动产生声音是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奇妙的声音》课件。

活动过程与方法:
活动一:感知声音
(一)游戏猜声音
教师使用材料,小鼓、木鱼、筷子敲击小碗等,让幼儿判断出是什么声音。

(二)通过摆弄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触发器发出的声音的方法。

在幼儿自由玩乐器的操作中得知有敲、摇、碰、晃、拍、弹等方法。

活动二:探索声音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

1、实验: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做实验边让幼儿理解物体因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二)鼓励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三)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在我们敲、摇、吹、拍等后也会发出响声。

活动三:听辨声音
(一)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二)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

不好听的声音对我们的危害很大,可以破坏我们的听力。

从中教育幼儿在玩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用好听的声音说话和唱歌,而不要大声喊叫,避免产生噪音。

活动四:
通过以上活动自制声音的玩具,指导幼儿利用收集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矿泉水瓶等。

活动延伸:
听赏大自然的声音,引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活动小节:
此次活动的内容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声音的一节科学活动,活动中主要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

通过这次的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