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音乐《铃儿响叮当》一、考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演奏歌曲《雪绒花》,并提问:这首歌曲叫什么?描写什么景色的歌曲?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雪绒花》,描绘了冬天美丽的场景,从而导出课题《铃儿响叮当》。
(二)初步感知1.初步感知(1)初听《铃儿响叮当》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欢快)教师总结:作品是一首情绪欢快地美国民歌。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师生共同总结: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
(三)探究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练习音阶吹奏,并提醒学生,练习过程当中,注意气息的练习。
2.教师带领学生吹奏旋律,吹奏的过程中给强调连音与非连音的区别,并示范演奏,反复练习巩固。
3.练习完毕后,提问学生:还有哪些难以掌握的地方?学生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分小节针对性的示范演奏解决,并反复练习巩固。
5.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奏一遍,并提问学生: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以上行为主,热烈欢快,表达了喜悦的心情以及对冬天的喜爱。
6.教师带领学生加入感情完整演奏一遍。
(三)拓展延伸展示活动:1.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才能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
2.三个小组的拓展活动:乐器组、歌唱组、舞蹈组。
3.教师指挥,三个小组合在一起进行展示。
4.小组之间进行点评,教师总结点评。
(四)小结作业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吧!【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音乐课上,对于性格内向、不爱唱歌的孩子,教师如何处理?【参考答案】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常见群体,在课堂上的表现一般为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不合群等,这样的学生出现在音乐课堂中,作为教师应该予以帮助:首先,教师应该在课上多关心和信任他们,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走进他们的心灵,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
其次,教师要给他们创造与别人交往,在集体说话的机会。
鼓励他们乐群,使他们体会到人间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克服忧郁、多疑、多愁善感的消极心理。
最后一点,教师批评这些学生时,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们,避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出现意外后果。
2.怎样理解导入环节在整堂课中的作用?【参考答案】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应该扮演好“导演”这一角色,充分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教学效果,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主要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安定学习情绪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从课间休息的放松到上课铃响后注意力集中,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有的教师善于运用导入语,以清晰的声音、新奇的内容、精彩的语言控制全场,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快速回归到课堂上,从而发挥开场白驾驭全局的能力。
b.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认识过程,需要注意力集中才能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
合理的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
c.建立知识联系,为后继学习服务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引导,可以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扫除学生在后继新知识学习阶段将要遇到的障碍,顺利进行后面的课程。
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情感交流是上好课的前提。
d.沟通师生情感良好的导入是接通师生信息的关键。
良好的课的导入可以加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消除学生见到教师的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尊重感、认同感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为生成新知识提供一定条件。
初中音乐《星星索》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身着印尼传统服装“纱笼”走进课堂,师生问好后播放甘美兰音乐《梭罗河》伴奏,请同学们了解亚洲文化。
从而导出课题:《星星索》。
(二)初步感知1.初听歌曲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为中速,情绪是抒情的。
2.复听歌曲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描绘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
(微风、小船)教师总结并介绍歌曲:《星星索》是一首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
这里的人主要从事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范周歌唱。
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船桨起落节奏而发出声音。
这首歌曲是无伴奏合唱曲,曲调略带哀伤。
要求演唱时声音柔和、松弛,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三)学唱歌曲1.发生练习(1)教师弹琴伴奏,出示发声练习谱例,教师引导学生用“a”进行发声练习。
(2)演唱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身体放松,自然站立,歌唱时口腔打开,声音要自然连贯。
(3)带领学生进行2-3次的练习。
2.哼唱旋律(1)教师范唱歌曲,请学生轻声哼唱,熟悉旋律。
(2)教师弹琴伴奏,学生跟随钢琴演唱曲谱,演唱过程中教师指出弱起小节的难点。
(3)针对弱起小节进行讲解与练习。
①教师讲解定义:弱起小节,又称为不完全小节。
一般来说,歌曲从弱拍或弱位开始,与最后一小节形成一个完整的小节;②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教师采用带领学生一起打基本拍画“V”字的方式进行练习;③教师用指挥手势带领练习:教师通过指挥手势引导学生演唱弱起小节;④学生自行反复练习:教师给出2分钟时间,学生自己采用边拍打边唱的形式进行练习;⑤教师弹琴伴奏,带领学生演唱曲谱中出现的弱起小节部分,再次巩固。
(4)教师播放音频伴奏,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曲谱。
3.朗读歌词(1)教师带领学生拍节奏朗读歌词,并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师生共同总结:全曲节奏徐缓而带有摇晃感,旋律委婉、抒情、感情深厚、真挚,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
(2)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歌词。
4.完整演唱(1)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琴完整跟唱歌曲。
教师提醒学生,青年随着歌声向心上人那里划去,渐渐消逝在远方。
因此我们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声音需减弱。
(2)教师指挥,学生跟随伴奏有情感地齐唱歌曲,唱出渐行渐远的感觉。
(四)拓展延伸(1)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一组为打击乐器组,一组为主旋律组,一组为固定音型伴唱组。
固定音型:(2)教师安排每组任务,并用钢琴引导固定音型组根据旋律和节奏进行演唱和练习。
(3)巡视,引导打击乐器组为歌曲编配正确的打击乐伴奏。
(4)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五)小结作业1.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通过了解印度尼西亚民歌及音乐特点,学会演唱并为《星星索》歌曲进行了固定音型的伴唱、打击乐器的伴奏,展现了大家的团结协作意识,正是有了大家团结,才能够演唱合作出美妙的歌曲,音乐就像社会一样,音程关系的和谐就像人际关系的和谐,让倡导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和谐的在地球村环境。
2.作业:查询有关印度尼西亚“甘美兰”音乐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什么是音乐教学评价?【参考答案】音乐教学评价是在手机音乐课程教与学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音乐课程整理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
音乐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发展、音乐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是教学过冲中不可缺少的反馈环节,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学科的评价又主要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两个方面。
2.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参考答案】音乐教学评价是在手机音乐课程教与学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音乐课程整理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
音乐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发展、音乐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是教学过冲中不可缺少的反馈环节,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学科的评价又主要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两个方面。
初中音乐《将军令》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创设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刘邦和项羽的图片;提问学生,通过图片能感受到什么?这两位人物有什么传奇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看到的图片,是我们中国秦汉时期的两位英雄人物;为了争夺王位,这两位大将军展开了生死之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部作品就是跟大将军有关。
引入课题——《将军令》。
(二)整体感知1.初听乐曲:感受作品的情绪,体裁形式。
通过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首乐曲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
(热烈奔放、气势宏大)2.复听乐曲:再次播放乐曲,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并提问学生:同学们,这首作品有几个部分构成?都听出了有哪些种类的乐器?学生自由回答。
(四个部分;吹管乐、打击乐)(三)深入探究1.分段聆听:全曲是单主题的变奏曲,结构是引子加上主题乐段,按照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2.引子(擂鼓):通过聆听,询问学生描绘的画面:描写军营中鼓声雷动,预示着战争开始的情景。
演奏时需要把握强有力的力度演奏。
3.第一段(升帐):对比引子部分,比较庄重肃穆,预示着大将军就要登场,在军长中商议军事的场景。
演奏时需注意速度稍慢,节奏稳定,性格鲜明。
4.第二段(出征):通过聆听学问学生,这一段主要描绘了将军即将出征上战场,也表现出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和气魄,为了烘托这样的气氛,需要用小块版演奏。
同时吹管乐唢呐和打击乐同时演奏为将军出场做准备。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吹管乐和打击乐的乐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辨别。
5.第三段(决战):引导学生感受将军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的场面,也是洪亮的唢呐和紧密的节奏将乐曲推向高潮,最后,乐曲在鼓乐齐鸣中以豪壮的尾句结束。
6.完整聆听一遍,跟随音乐哼唱教材谱例旋律,感受乐曲的情感。
(四)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