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3
3、质量成本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专家A.V. 费根堡姆首先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费根堡姆进一步发展了质量成本的内 涵
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 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 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
供服务的程度。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3
1、质量的意义
•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程度,包括设计质量和一致质量.
提高质量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
提高质量可以防止低收入。
提高质量能够提高公司的声誉和顾客
的关切度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4
产品质量经济性指标
除此之外,质量的经
产品的实物质 量指标
济性还表现在消费者 与企业在利益、成本
资料1,原材料:
1)在所有原材料花费中,约有194940元用于 损坏和返修零部件。
2) 194940元中,40%用于企业发现的次品, 剩余60%属于顾客发现的次品的花费。
内部发现的次品 内部故障成本
77976
外部发现的次品 外部故障成本
116964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21
资料2,管理人员的工资。管理人员在下列质量相关 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如下:
•产品降级损失
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7
另外还包括: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为向用户提供其质量保
证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 。 包括: 1.质量保证措施成本 2.产品质量验证成本 3.质量体系认证成本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8
质量成本的分类
按其发生的性质: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 、实 际支付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 、 不必支付而应计算外部缺陷成本 (机会成 本)。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23
资料4,组装工人工资。组装工人的质量作业:
这一时期产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 (1)JIT—准时制生产: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 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 管理,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准时生 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 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 体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8
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
1、1960年代初 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 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 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
日本 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统计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4
4、质量成本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
•尽管很多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和国际组织对质量成 本内涵的表述在形式上有所差异,在内容上有所侧 重,但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质量成本的主要内容 包括:
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内部缺陷成本
外部缺陷成本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5
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是为了防止产生不合格品 与质量故障而发生的各项 费用。
1987年版的ISO9000标准很大程度上基于 BS575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 对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1994年 ISO9000系列标准改版——新的
ISO9000标准更加完善,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
采用。第三方质量认证普遍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质
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980年代 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 念。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上认 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 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被称为“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伟大的 管理思想家 ”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2
1987年 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问世—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
•质量工作费用
•产品评审费用
•质量培训费用
•质量奖励费用
是为检查和评定产品质量 、工作质量、工序质量、 管理质量是否满足规定要 求和标准所需的费用 .
•进货检测试制费
•现场产品制造
•加工检测及产品测试
•质量改进措施费用
•质量管理专职人员工资及
福利费用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6
内部缺陷成本
外部缺陷成本
是指产品交用户前由于自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6
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代表人物:休哈特“统计质量控制之父”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 陷的概念。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 质量的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 ,强调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 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 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 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 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 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事后检 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 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 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 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老七
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1960年代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
管理系列标准——AQAP标准以MIL-Q-9858A等质量管理标准为
蓝本。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3)内部故障成本 64000×10÷(8×5) =160000
4)外部故障成本 64000×1÷(8×5)=1600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22
资料3,监管人员工资。监管人员用于质量相关 作业上的时间为:
1)质量培训3小时/周 2)监督对企业内部发现的次品返工5小时/周 3)监督对顾客发现的次品返工7小时/周 4)已知监管人员一年工作50周,每周工作5天, 每天工作8小时,全年工资为102000元。 1)预防成本 102000×3/(8×5)=7650 2)内部故障成本 102000×5/(8×5) =12750 3)外部故障成本 102000×7/(8×5) =17850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0
(2)Kanben—看板生产:JIT是一种拉动式的管理方式,它需 要从最后一道工序通过信息流向上一道工序传递信息,这种传 递信息的载体就是看板。日语罗马拼写:Kanban,原名:传票 卡 ,“何物,何时,生产多少数量,以何方式生产、搬运”。
(3)Kaizen—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 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 水平、新高度。质量改进的步骤本身是一个PDCA循环,即计划 (Plan),实施(Do), 检查(Check),处置(Action)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9
1970年代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轿车、 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因此促进 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全面质量管理的 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日本质量管理学家对质量管 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时期产生了石川 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产品的工作质量 指标
、风险等三个方面。
质量效益指标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5
2、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 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以F.W.泰 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 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 “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 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 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 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 “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 管理方式。
(4)QFD—质量功能展开:它是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多层 次的演绎分析,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 求、生产要求的质量工程工具,用来指导产品的健壮设计和质 量保证。这一技术产生于日本,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 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11
1979年 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 —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 环境。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 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许多事实证明,改进质量能够提高一个企业的战略 竞争地位,因为改进质量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 增加市场份额和销售。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2
一、质量成本概述
•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程度,包括设 计质量和一致质量两个基本方面
设计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 的功能符合顾客需求的程 度
一致质量是指根据设计和
生产规格来生产产品或提
第八章质量成本管理
7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代表人物:阿曼德·费根堡姆:——全面质量控制之父、质量大师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 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 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 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 “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 这种情况下,美国费根鲍姆博士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 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 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 系”。他主张用系统或者说全面的方法管理质量,在质量过程中要求 所有职能部门参与,而不局限于生产部门。这一观点要求在产品形成 的早期就建立质量,而不是在既成事实后再做质量的检验和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