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同的节奏_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_王炎松

共同的节奏_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_王炎松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1003-739X(2012)12-0053-04摘 要摘 要 该文通过对以“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展览馆设计过程的解析,明确了文化主题、基地环境、形体空间、功能流线等因素在设计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及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通过解析学生的设计实践过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各个因素使其形成共同的节奏,从而使设计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由建筑形体空间所谱写的美妙乐章。

关键词关键词 文化主题 基地环境 形体空间 功能流线 共同的节奏Abstract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with the theme of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in jun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the essay explains the speci fi c position of culture theme site environment form and space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 the design process. Additionally, by presenting students' design process in details, the essay explains how the four elements integrate into a common rhythm as to create a good design with soul.Key wordsKey words Culture theme Site environment Form and space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common rhythm 建筑实践Architectural Practice共同的节奏——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The Common Rhythm:Analysis of the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in Jun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Wang Yansong Zhang Ying王炎松张 莹以梁思成先生“建筑师,其最本质的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为指导思想,基于武汉大学建筑学三年级“建筑与文化”的设计主题,三年级第一个设计选定湖北主要少数民族——土家族为其特殊文化背景,意图让学生体悟建筑设计与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彼此交融与 渗透。

下面即以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的设计过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对建筑设计中共同节奏的思考及把握。

设计位于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拟在土家族最具代表的古村落彭家寨西面兴建土家族民俗文化展览馆。

如何在特定空间环境、特定文化环境背景下以土家文化主题为指导,有机协调建筑形体、空间、功能、流线,以形成共同的节奏,再现传统建筑空间氛围,表现传统文化意境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1 设计要素1.1 文化主题——目标与灵魂贝聿铭先生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对于以“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该展览馆设计而言,文化不仅是建筑所要体现的主体同时更是该建筑之所以独特的灵魂之所在。

设计源于理念,要使得该民俗展览馆具有灵魂,就应该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一个基于土家文化内涵及个人体悟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理念就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它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帮助我们理解、组织、安排设计的各个方面。

建筑不是所谓的空间划分再加上装饰材料的包装,它需要一个指导思想,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向建筑整体灌输设计者内心的情感。

事实上这个指导思想并不虚幻,那些触动创作的元素也不要求太精确太理想。

就像菲利普·巴格比在《文化:历史的投影》一书中说到的“……文化包含了思维模式,情感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点使设计者有所触动的文化因子都可以成为整个设计的灵魂,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将一定的(个人选择的)文化思想(或者甚至是某种意境)与元素转换为我们设计中的物质空间,并在这个转化诠释过程中不断综合考虑建筑形态、空间、功能等多方面问题。

这些文化因子可以是具体的物象,如土家族极具特色的吊脚楼,土家的民族服饰,土家传统织锦西兰卡普……如学生作业“可移动·干栏”(图1)则结合了土家寨“挑廊式”吊脚楼和“干栏式”吊脚楼这两种本土建筑形式,在设计中提出了“干栏”和“可移动”这个概念,给予设计者灵感的文化因子也可以是抽象的元素,如对武陵山区土家精神,彭家意象的感性认知与体悟,如学生作业“我的彭家故事”(图2)运用体块的排列,虚实的组织,意图用空间再造如彭家寨般叠落的韵律,营造土家朴实自然的意境。

1.2 基地环境——约束与契机一个建筑的基地环境是它存在的根基,也是其客观不可变的约束条件,然而这个不可变正是该建筑之所以独特的源泉,也是设计者萌发设计灵感的契机。

路易斯·沙利文曾说:“一个恰当的建筑应自然、逻辑、诗意的生长于其所处的环境中。

”这里所说的环境一方面是指建筑的内部环境,即在建筑内部经人去围合或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也即是建筑的内部空间。

另一方面它也指建筑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由建筑物外部和它周围的构筑物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所处地域所赋予它的自然环境,以及更深一层次的文化场所环境。

就土家族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而言,基地毗邻彭家村寨,北侧依山,东侧有小溪自北向南流过,南侧有匡家河由西流向东,河的南岸是过境公路。

在给定的基地环境内如何处理与原有村寨的空间关系,如何和谐所处场地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如何呼应场地原有的土家文化氛围是该设计的基地环境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约束同时也是契机,建筑基地依山傍水,毗邻村寨的环境给了学生无数设计的奇妙灵感。

有些学生在有限的基地面积内,既充分尊重给定基地范围、轮廓、高差、出入口等约束条件,又充分借用场地环境的特征触发构思,以环境背景中的“山”为契机,生发出了“山路十八弯”“游走山石”等设计理念,有些学生则以基地东侧的吊脚楼群为契机,延伸出了“移动干栏”“活动盒子”等独特构思。

1.3 形体空间——工具与结果如果说诗文是感情引领下由文字谱写的乐章,那么建筑则是在文化、情感指引下由形体空间所谱写的乐曲。

形体空间是设计者表达感情的工具同时也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结果。

从建筑诞生的时候起,建筑就是一种空间。

作为物质存在的固有形式,“空间”是建筑的特质,也是建筑设计真正的主角。

而建筑的形体作为与建筑空间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则是建筑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应。

形体与空间作为一种表达感情、传达信息的工具,彼此交融、相互作用,从而最终形成建筑本身。

土家族民俗展览馆作为土家族文化的载体,在其设计之初便应该以设计理念为基础确定建筑的基本形体。

对于是设计成集中式大体量以形成匍匐于场地之势,或是以分散式布局叠落以更好地呼应吊脚楼群,或是围合以形成庭院内聚之感等都应该是在设计之初就明确思考清楚的问题。

同时对于简单形体或是有机形体等的具体选择也应该融于自己对环境,文化的理解中加以同步思考。

如学生作业“土家织锦”提取了土家族西兰卡普作为设计元素,将它简化为六边形,并作为展馆的基本构成形体。

设计者通过对大小不等,虚实各异的六边形进行有机地组织和排列最终形成了以六边形内庭为中心的和谐整图1 学生作业1 —— “可移动·干栏”体,这种既具文化内涵又有着明确逻辑性的设计得益于在设计之初对建筑形式、形体的深入思考。

正如路易斯·康所说“建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创造的空间”,而不是毫无根据的灵感迸发。

建筑的形体塑造,空间的序列组织都应该是一个有秩序,合逻辑的过程。

就像音乐有了基本的节奏才能演化为天籁之声,建筑也只有明确了轴线才能通过综合运用对比、重复、过渡、衔接、引导等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并融入设计者自身特有的思想与情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具有灵魂的空间,承载文化的容器。

建筑轴线是设计的建筑平面、体型的组织规则和构成逻辑,轴线的确立或者从环境要素去出发,或者从设计者希望营造的文化目标和文化氛围出发,或者从设计者理解的功能流线出发 ,轴线连同最初的立意将设计的各部分串连成整体,它既成为建筑形体以及内部空间的组织章法,又使建筑与外部空间形成契合与呼应的关联。

1.4 功能流线——依据与法度形式与功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定的形式与特定的功能之间总是存在着必然的关联。

在文化主题的引领下,形体空间的组织在沿着轴线与序列有机展开的同时也绝不能忽略建筑功能与流线的制约。

功能与流线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要素,就好似文章的词法与句法。

文章好的思想有了正确的词法与句法才能借文字得以表达,同样建筑的灵魂有了合适的功能与流线才能借形体与空间而被人感知。

虽说现代建筑的空间是以开放的平面为基础、流动空间为其特点的有机空间。

它的发展使静止的空间变成流动,隔绝变成连续、封闭变成渗透。

然而这种流动、连续或是渗透依旧是建立在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设计中绝不能忘记功能流线这个设计依据与法度,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或是为了空间而空间,而应该是综合空间、形体、功能、流线的综合思考和设计。

在该设计中深入了解展览馆的功能分布,展厅的基本形式,展厅的采光方式,参观流线的基本组织类型等问题,是该设计的基础,也是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建筑文化意境的重要基石。

1.5 综合——共同的节奏在基地固有环境的约束与启发下,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解读确立了丰富多变的文化主题,在这个文化主题的引领下以建筑本身的功能流线要求为法度,通过对形体与空间的塑造最终营造出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灵动空间,谱写出形体、空间、功能、流线、环境的共同节奏是此设计的最终目标。

在这个综合的营造过程中,文化主题、基地环境、形体空间、功能流线必须像歌曲一样有机地串联起来,统筹兼顾,而不能简单地区分孰轻孰重,或是顾此失彼。

一味地追求深刻(标新立异)的文化主题而忽略建筑其他的基本要素的设计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成为肤浅的文化符号的拼贴,不值得细细体味,有的却会根本难以正常使用;而过度受基地环境或是功能流线限制的设计则往往被束缚了手脚,抽空了个性的思考与情致,因缺少灵活和创造性的理解而会显得死板,缺少灵魂。

一个真正好的建筑应该是一个可赏、可用、可感的建筑。

可赏指建筑本身的形体空间有着流动的节奏与韵律美;可用指建筑的功能流线具有极强的合理性;可感指建筑有着自己的灵魂与文化,可以被感知被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