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第1课 观潮

四年级上册第1课 观潮

难点: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二)其它准备:
1.通过上网,了解钱塘江的资料。
2.观察自然景观。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预习提纲(或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
(2)我们来找一找描写具体的语句,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第一段,谈谈体会,并抄写下来。
2.学生质疑问题
预设问题:
(1)江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哪里可以感受到钱塘江的“奇”呢?……
三、情感体验: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收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描写江面的词语:风平浪静、水天相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特殊结构的词语:若隐若现浩浩荡荡
或有同学直接四字词语归类也可。
整体感知
1、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都写了哪些内容?
主要内容:课文按记叙了一次()盛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的景象。
(1)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盛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景象。
(3)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让我们来观看视频,再次体会一下钱塘江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试着背诵
(5)小结:学习了“潮来时”一段,我们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3.迁移练习:
(三)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趣味识字: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人声鼎沸屹立笼罩若隐若现人山人海山崩地裂,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在课本上用符号标记。
3.给课后生字组四字词语。
二、理解运用
(一)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课文按记叙了一次()盛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的景象。
①指导书写的字:罩
②指导要点:注意上面写扁一些,下横长,竖为悬针竖。
②并交流明确。
③学生练习书写。
评价反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书写书写较好的。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人声鼎沸屹立笼罩若隐若现人山人海山崩地裂,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B.指生读。
C.小组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比较句子。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2、品读句子: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哪些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
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二)重点读背内容:第三、四自然段。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盛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景象。
(2)概括方法:段意串联法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
文章结构:学习时,先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的顺序理清故事的条理。
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文章结构:展示某同学总结的文章结构,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
2、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边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3.小组质疑:小组讨论,提出对本课内容存在的问题,小组推荐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集体交流:
1.只要学生回答得大体正确即可。
2、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你认为下面哪个句子写得生动形象,说说理由。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2、试着背诵潮来时的景象。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潮来时”的段落: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师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1.理解:
(1)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要能结合本文理解。
(2)检测巩固:
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宽阔---( )屹立---( )
昂首--( )顿时---( )
犹如---( )飞奔---( )
霎时---( )
2.词语积累
(1)展示某些同学分类积累的词语,齐读
按描写内容分类
描写声音的: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2.文章的记叙顺序:
3.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边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二)文本细读:
1、默读课文3、4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做批注。
2、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文章的记叙顺序。
(2)描绘江潮的变化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1)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重点词句(2)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4)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注意的字音有: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1.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5.应会写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
(1)写正确:易写错字:“蒙”:易漏中间短横;“贯”前三笔易写错,竖折、横折、竖。“昂”下半部分易多加一点。“薄”上下结构。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罩
②指导要点:注意上面写扁一些,下横长,竖为悬针竖。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人声鼎沸屹立笼罩若隐若现人山人海山崩地裂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通过精讲、精读课文3、4自然段让学生掌握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写写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1)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注意的字音有:笼罩、薄,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再读——齐读。
(2)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注意的字音有:屹,学生朗读后,以上字词颜色变红,指名读——再读——齐读。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注意的字音有:闷
3、你认为那个句子写得生动形象,说说理由。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自主质疑: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四、背诵第三四段
五、仿照本课潮来前—潮来时—朝来后的写作顺序,仿写一处自然景观,例如日出、雷雨。
六、拓展延伸:
上网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收集钱塘江的相关资料,了解大潮形成原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栏目设计
预习提纲
预习展示精讲点拨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2.对于不明白的,让学生互相解答。
小组讨论,提出对本课内容存在的问题,小组推荐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预设:(1)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
(2)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去后,江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