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要有勇气,オ能不自欺,オ能承受他人的目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加此。

【试题来源】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勇气不是内心恐惧的缺失,而是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以一种平和、坦然的方式去应对,相比于匹夫之勇,它更是一种对自己、对生命负责的大无畏。

一个人心怀勇气,方能于人生的风口浪尖,坐看风起云涌,浅笑安然。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

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掌纹能带给我什么,但我相信十指握成拳的力量,它能带领我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诚哉斯言,“十指握成拳的力量”便是内心澎湃的勇气。

且看被印度圣雄甘地评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辜鸿铭,当新式学潮席卷全国,人们戏称“全中国最后一条男式发辫就在辜鸿铭头上”。

那时候的辜鸿铭,受尽了别人冷嘲热讽的目光,他可以选择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但他没有!面对两个年轻人写下英文字的嘲讽,辜鸿铭心怀勇气和骄傲,在纸片上写了一句拉丁文并用英文注解:“如果你们看不懂上面是什么,请来北京大学请教辜鸿铭教授。

”辜教授的勇气来自于他对旧文学的情有独钟,对新文学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勇气让他更自尊、更自信地应对他人嘲讽的眼光,让对手心悦诚服。

一个人拥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勇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没有勇气,何谈自信?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勇气。

有了勇气,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迈进。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勇气、自卑自贬、自我矮化的民族,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人更需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勇气,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康庄大道之上。

面对贸易战,我们有勇气出手回击;面对未来,我们有勇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真正的自信者还要有勇气正视自身不足,勇于自我更新,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当我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时,突然发现我们牺牲了环境,于是,在2005年,国家毅然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是啊,一个人要拥有勇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拥有勇气,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我们需要携勇气上路。

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

材料核心词汇是“勇气”,但又有“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限制,不可抛开“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孤立谈“勇气”,也不能撇开“勇气”谈“不自欺”或“承受他人的目光”,要思考“勇气”“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内在关联。

2.立意限制。

材料本身便是一个判断句,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个有正向价值观的观点。

在给定立意的前提下,考生需要展示的是表达的个性化,表达的精彩,表达的深度。

3.思维限制。

考生构思时要立足整体材料,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材料本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如果只谈“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则立意太浅,要能由个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

4.文体限制。

虽然题目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文体特征要明确。

记叙文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思想感情;议论文要通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

文体杂糅,似是而非;简单概述,缺少描写;以叙代议,不讲道理等情况是大忌。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考生既可以聚焦于个人,指出勇气对直面自我、理性面对他人评价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着眼于宏观,从民族、国家领域切入,反思历史得失、直面当下;也可以综合立意,由个人层面递进到民族、国家层面。

2.联想思考的开放性。

考生的联想可以是生活化的联想,也可以是富有人文底蕴的思考;可以是人生体验,也可以是阅读心得。

3.文体是自由的。

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用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都为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解题
本题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家国认同意识。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主要强调勇气对个人的作用。

此处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自欺”,即敢于直面自我,进行自我反思,守住自己的节操;二是“承受他人的目光”,即直面他人评价,对他人的质疑不回避、不退缩。

第二部分引导思考“勇气”的不同层面的意义与作用,由个人至民族、国家,都要有各自的勇气。

材料在立意上未设难度,但想得高分并不容易,考生需要展开联想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积累,把道理说明白、讲深入。

参考立意:
1.无勇气,无担当。

2.心怀勇气,担当天下。

3.勇气长存,不惧不卑。

4.勇气强国,以勇为马。

5.人有勇气不自卑,国有勇气傲全球。

6.人民有勇气,国家有未来。

素材:
(1)见义不为非勇也(孔子)
(2)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子〉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4)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清·谭嗣同)
(5)华罗庚敢于反抗权威——勇于向权威挑战。

1930 年的一天,年轻的华罗庚,没有上过大学,看到一篇数学论文,作者是当时的权威人士、大学教授、数学家——苏家驹。

华罗庚反复读了几遍,觉得有问题。

他就迅速拿起笔来,经过缜密的推理和运算,竟得到了同苏教授的论文完全相反的结论。

经过反复验算,他最后认定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于是,他发表了论文,在数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华罗庚十分可贵的地方,是他在权威面前,不但不迷信权威,而且勇于向权威挑战。

(6)鲁迅悼亡友——伟大的大无畏精神。

蒋介石于1933 年6 月,指使特务在上海公然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了。

鲁迅和其他民权保障同盟的主要成员宋庆龄、蔡元培都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在黑名单上也有鲁迅的名字。

鲁迅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前去参加杨杏佛的葬礼,并且破例出门不带钥匙,表示有去无回。

他说:“怕什么,杀死一个杨杏佛,会有更多的杨杏佛;杀死一个鲁迅,会有更多的鲁迅……”。

鲁迅的出现使特务惊慌失措。

他身上透出一股无形的力量,尤其是那双锐利的眼睛似乎能够看透五脏六腑。

特务们慑于鲁迅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没敢下手。

送殓回来,鲁迅挥笔写下《悼杨铨》一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7)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勇敢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有名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
84 天,终于制服了一条比他的船大几倍的马林鱼。

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

老人用鱼叉、船桨等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到达岸边时,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却是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在生活中,海明威自己也是一个有着无穷勇气的“硬汉子”。

他尝试着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闯荡过,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在创作上他曾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

他下定决心,奋力拼搏,失败了就再来,终于在
195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结构层次:本文开篇提出论点——“心怀勇气”“浅笑安然”,照应标题。

以材料为基点,展开联想思考,用毕淑敏的话作引证,简明扼要,直击论述中心。

用辜鸿铭的事例恰如其分地论证了材料观点“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文意递进,由个人的自信说到国家自信,并回扣材料,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

反观当下,联系时事,用时代的活水,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展示了作者良好的整体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扣材料,文末点题,呼应标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