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复习题答案-十五--道题1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复习题答案-十五--道题1

1.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各项用地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含路面、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绿地(指公园、小游园、运动场等集中绿地)。

此外,工业、非配套公建等其他用地不属居住区用地用地面积之中。

2.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人口一般为多少?
居住区:3~5万人、小区:5000~15000人、组团:1000~3000人
3.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几种基本方式?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一般有三种
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由几个小区组成居住区。

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即由若干个组团形成居住区。

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即居住区由若干个组团形成的若干个小区组成。

5.居住区、小区、组团应配备哪些公共服务设施?其合理服务半径是多少?
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结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
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6.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置要求和方式有哪些?
1.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

2.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保持居住区的安宁。

3.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8.住宅间距(山墙、日照)的最小值要求是什么?、
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应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m,对于高度大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起前后间距应作日照分析确定,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m。

10.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①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民住区服务。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

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

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

出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②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③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等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

在丘陵地区则应尽可能少挖少填,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以节约投资。

④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⑤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

⑥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

⑦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⑧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⑨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⑩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⑾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规定。

11.小区道路布置形式有几种?
布置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和尽端式三种形式。

12.小区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的方法有哪些?
1、住宅建筑类型的选择
2、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的选择
13.住宅组合中考虑日照、通风、防噪声的措施有哪些?
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应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m,对于高度大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起前后间距应作日照分析确定,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m。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
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与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道路、绿地、水面的布局均有关系。

交通噪声主要来源于区内外的地面交通噪声,对于来自于区外的城市交通噪声主要是采用“避”与“隔”的方法处理,而对于产生于区内的噪声则通过住宅区自身的规划布局在交通组织和道路、停车设施布局上采用分区或隔离的方法来降低噪声对于居住区环境的影响。

14.如何创造高质量的居住区生活环境?
居住区选址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远离污染源和强烈的噪声源,居住建筑及环境有着良好的日、采光、通风条件,无噪声干扰;生活能源供给充足,饮用水质好,无次生污染;有较高的环境绿化水平、良好的小气候,空气新鲜洁净;住宅建设功能完善,户型合理,具有健康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在精神上居民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其建筑形式和环境相协调并具有特色,空间层次丰富并富有变化,绿化和建筑色调相协调,整个居住环境统一完整,从视觉上能够有一种美的享受。

15.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有哪些?
1) 规划总用地范围指标
2) 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指标
3) 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指标
4) 绿地面积指标
5) 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指标
6) 其它用地面积指标
7) 停车场车位数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