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学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其分支愈加的细化。
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儿童语言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语言学的开端。
那么什么是儿童语言学呢?
儿童语言学是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相关问题的科学,也称为儿童语言发展学或发展语言学。
儿童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儿童语言学,只把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规律及相关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
因为狭义的儿童语言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母语,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母语习得或第一语言的习得。
广义的儿童语言学,把儿童时期所有语言学习的现象囊括其中。
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 第一语言口语学习
2. 儿童书面语学习
3. 儿童的非第一语言学习
4. 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含义
语言发展也称语言获得,指个体对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系统要素以及语言运用技能等的理解和产生的发展过程。
对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内在机制的研究,早期是心理学家而不是语言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二、西方的儿童语言学发展研究
(1)人类对儿童语言学的最初兴趣: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法老关于腓尼基人是最古老的民族,腓尼基语是最古老的语言的“奇妙实验”。
(2)对儿童语言学的真正观察和研究:18世纪后期德国学者蒂德曼的《婴儿行为日记》。
(3)引起广泛兴趣:德国,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
(4)深入发展:德国心理学大师斯特恩《儿童语言》、《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5)进一步: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激发了儿童语言学者的兴趣。
三、国内儿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儿童语言学正是兴起。
1993年10月,北京,儿童言语发展协作讨论会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和规律
新生儿出生时,哭是他们唯一的语言,而2~3个月的婴儿可以不自主的发出“啊”“咿”“呀”的声音;语言发育的早,一岁左右就能叫“爸爸”“妈妈”,以及用简单的形式表达较多的含义。
2~3岁的儿童发音能力大为改观,词汇大量增加,可以用单句甚至是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3岁的儿童发音虽然还不完全准确,但他们已基本掌握母语的语音系统。
4岁的儿童已能清晰地说话,喜欢与家人以及同伴交谈。
5~6岁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在与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渐减少,能一句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基本掌握自己的母语语言系统,能比较自如的使用语言这个交流沟通的工具了。
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有阶段性,,不同阶段之间是连续而有序的,这种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颠倒。
儿童必须依次走完这种过程,才能真正的掌握语言。
从不同民族儿童语言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阶段性整
体上具有普遍性,表现出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儿童从呱呱坠地到较为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语言,大致要经历几个阶段,学者们的看法不完全一致。
因此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研究目的,将儿童语言学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西方儿童语言学界通常把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划分为前语言阶段和真正语言阶段,其中前语言阶段又分为啼哭阶段、咕咕声阶段、呀呀语阶段以及过度音阶段。
1岁左右儿童开始说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词”,从而进入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句阶段以及完整句阶段。
许郑援将3岁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6个阶段:①简单发音阶段(出生至3个月)。
②重复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③不同连续音节阶段,学话准备期(9个月-1岁)。
④单词句阶段,正式开始学话(1岁-1岁半)。
⑤简单句阶段,掌握最初的言语(1岁半-2岁)。
⑥复合句开始发展的阶段,掌握最基本的语言(2-3岁)。
李宇明将儿童语言学划分为5各阶段:①声音发展阶段(出生-6个月)。
②被动语言交际阶段(6、7个月-1岁)。
③特殊语言交际阶段(1岁半-2岁
半)。
④目标口语发展阶段(2岁半-6岁)。
⑤成熟阶段(6岁-少年时期结束)。
此外还有周国光等学者,在此不一一列举。
五、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
(1)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普遍性,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个性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语言在符号系统中对现象和关系的反映存在一定差异。
(2)人脑和语言器官有普遍性,但发育水平有差异。
(3)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普遍性,但存在某些差异能促进或限制语言的获得(4)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际、成人的语言教授和儿童相应的模仿学习,以及儿童本身的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也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
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儿童语言的习得与发展是儿童主体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先天素质状况、生理成熟程度、认识发展水平和后天的学习情况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六、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1)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天生的生物学基础。
(2)置身于语言环境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
(3)语言发展与认知有密切的关系。
(4)理解先于语言的产生。
(5)掌握简单的句子然后才能逐渐掌握和产生复杂的句子;先掌握具体的词,然后才能掌握抽象的词,儿童语法的发展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
七、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1)行为主义框架下的后天环境论
这种理论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以及华生的行为主
义学说为理论基础,强调后天环境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否认或
轻视先天因素或遗传因素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
为,人只有行为,没有精神,人的心理、意识等精神因素最终都应归结
为行为。
一切行为都可以视为有机体对环境造成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环境决定一切,遗传不起作用。
人类的语言也是一种行为,人学会说话是外界环境的作用,没有遗传的因素。
语言这种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也是通过习惯而学会的。
在他们看来,儿童掌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获得语言习惯,而语言习惯的形成,则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2)心灵主义背景下的先天决定论
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先天决定论是由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发展出来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术思潮开始发生变化,理性主义和心灵主义逐渐取代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而占据主导地位。
心灵主义的提出大大促进了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注意到了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儿童通过被动模仿系的语言的传统看法,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高度看待儿童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认知主义基础上的向天后天相互作用论
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儿童语言发展问题上走向两个极端,片面强调后天环境和先天遗传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都不能对此现象做出完满的解释。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既强调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过程中,儿童心理不断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
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认为:
①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一般性的加工能力,而
不是乔姆斯基所说的由普遍语言的特征所构成。
②儿童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只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
的一种。
③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同化和顺应不断的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