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
(颜之推《颜氏家训· 音辞篇》)
• 反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汉语音节本身的特点
外因:佛教文化的影响
• 反切的价值 • 在注音字母出现之前,反切一直是汉字注音的主要
工具。(克服了之前的注音方法的局限)
• 反切法的创造,意味着韵书的产生已为期不远了。
•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
今本《方言》共十三卷。大体卷一、卷二、卷三、卷 六、卷七、卷十、卷十二、卷十三释语词,卷四释服 制,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 虫。 卷一至卷十一的体例基本一致,每一词条之下,都列 举有关方言区的词相比较,以通语担任释词。 (例见 p18) 十二、十三两卷,大部分条目都是以一个单词来解 释一个或两个单词,如:备、该,咸也。
1)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
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2)《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
了重要依据。
3)《方言》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作用 (沟通古今)
《方言》的影响
•
《续方言》(杭世俊)、《续方言又补》、《广续 方言》; 李实《蜀语》、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广州话 本字》(詹宪慈)、杨恭恒《客话本字》、近代罗 翙云的《客方言》
•
总的来看,在体例上仿照《尔雅》,大多是先 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例如:
《尔雅· 释诂》:佥qian1、咸、胥:皆也。
《方言· 卷七》: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 之郊曰佥,东齐曰胥。
《方言》中提到的四种语言现象
1)通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名。这是 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期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 例如:
价值: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
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 较科学; 3.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 4.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 面的资料……
局限:p15
《尔雅》的注释
晋 郭璞 《尔雅注》
宋 清 现代
邢昺 邵晋涵 郝懿行 周祖谟
《尔雅疏》 《尔雅正义》 《尔雅义疏》 《尔雅校笺》(整理校勘)
正篆字数 异体字字数
3)说解体例:
‚凡某之属皆从某‛
‚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象 某某‛
——象形字
“指事”、‚象形‛ 、‚象某某之形‛、‚象 某某‛ ——指事字 ‚会意‛,‚从某,从某‛,‚从某某‛ ——会 意字 ‚从某,某声‛ 、‚从某,某省声‛ ——形声字
《说文》对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的贡献:
读音的作用。 • ……
• 反切的改良
• 避免类隔。
如:沓,长答反 → 徒答切
• 尽可能使二字连读成一音。如: 传统韵书 干 官 古寒切 古丸切 《音韵阐微》 歌安切 古剜切
坚
古贤切
基烟切
四声的发现
四声的发现和如下两点密切相关:
1)文学创作
2)佛教传入
第七、八节 韵书
•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韵书
生活
自 然 万 物
释天——————————————天文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 释草、释木———————————植物 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
百 科 名 词
《尔雅》的性质
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 1. “正名命物‛ 2.解经 “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
‚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尔雅》的价值与局限
中國語言學史
主講:侯小英
hxy49@
参 考 书 目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 籍出版社)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 京大学出版社) 邓文彬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巴蜀书社) 胡奇光 《中国小学史》(上海人 民出版社 )
『 小 学 』 的 发 展 过 程
初级学校
《大戴礼记· 保傅》 :‚及太子少长,知妃 ↓ 色 ,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
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
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 顏外史、蕭國子多所決定。魏著作謂法言曰: “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為不隨口記之!我 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
内容:解释各种名称的来源
体例:
全书根据义类分为27篇
编排体例(分类)近《尔雅》,二者差别主要在于? (收词原则、释义方式) 声训体例:①以同音字或近音字为训
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 ②以双声字为训 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也。 公,广也。可广施也。 ③以叠韵字为训 月,阙也。满则阙也 。 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 含,合也。合口停之也。
创学科
通百科 存古篆 ‚达神恉‛ 存古音
《说文》的缺陷
p34-36,又,
有些字释义太过笼统、粗疏。
有时用封建说教代替词的释义。
《说文》的影响
“许学”“说文学” 仿《说文》之作,如:晋吕忱的《字林》、陈 顾野王的《玉篇》和宋司马光《类篇》 整理《说文》之作,如:大小徐、说文四大家
第五节 声训
文字学 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 学也。‛ ↓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 小 学 』 的 基 本 内 容
文字学
1)说文学(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字样学(唐· 音韵学 颜元孙 《干禄字书》 )
3)六书学(元· 戴侗的《六书故》 ) 1)“今音学”(中古音) 4)古文字学 (《切韵》、《广韵》 ) 训诂学 2)古音学(上古音) 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 (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 2.方言学 (钱绎的《方言笺疏》 ); 3)北音学(近音学) 3.词源学 语源学(汉· 刘熙《释名》、清· 程瑶田《果 蠃转语记》、王念孙《释大》 );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 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 4)等韵学(宋《韵镜》 ) 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俞樾
影响
开创了以声训推释词源的方法,对后世语言
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导了右文说和因声求义
的先路。
思考: 声训和“约定俗成”原则的关系?
第六节 反切的兴起和四声的发现
• 反切产生之前的注音方法:
譬况法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注曰: 读若法 ‚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 直音法 “珣,读若宣‛;‚觭,读为奇伟之奇。‛ 之。‛
第一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
何为“训诂”?
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萌芽
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
借字义、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对古书字义的解释
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析的材料值得注意
先秦诸子的语言学理论
孔子(‚正名‛思想) 墨子(《墨经》) 荀子(《正名篇 》)
第二节
一、童蒙识字课本
《古书疑义举例》 )
中 国 古 代 语 言 学 的 分 期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 (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 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 二、韵书为主的时期——大致从南北朝初 (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 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 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 —清代
•
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 者,温也;君者,群也。
王者黄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
往也。 (《春秋繁露》 )
《释名》
作者
写作目的: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 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 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 《释名》。
‚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
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唐· 封演《闻见记· 文字》)
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韵书
• 《切韵》系韵书
• 《中原音韵》系韵书
切韵系韵书
• • • • • • 《切韵》 《唐韵》 《广韵》 《集韵》 《五音集韵》 平水韵
《切韵》
隋· 陆法言《切韵· 序》:
什么是“声训”?
~指的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 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 方式。 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先秦,大盛于两汉,集 大成于《释名》。
•
•
•
•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 颜渊》)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礼记· 中庸》) 王者,往也。神所向往,人所乐归。 (《春秋文耀钩》) 男者任也,子者孳也。男子者,言任天地之道,如长 万物之义也。故谓之丈夫。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 长万物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 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 (大戴礼记· 本命》)
今、古文经学之争
作者
‚五经无双许叔重‛
体例:
1)部首、文字编排体例:
‚始一终亥‛(部首的排列) ‚据形系联‛(部首的前后顺序)
‚以类相从‛(每部中文字的排列)
2)文字体例:
全书收正篆九千多 ,正篆并不限于小 篆,还包括古文和籀文。正篆之外,又列或 体、俗体、奇字。
每部末尾注明‚文若干‛、‚重若干‛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 也。逝,秦晋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2)某某之间通语——这是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3)某地语——通行地区较小的方言,例如:
叨、惏,残也。陈、楚曰惏。
4)古今语,或称古雅之别语。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如 《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