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营养研究法 复习

植物营养研究法 复习

第一章植物营养的培养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模拟培养试验:又叫培养试验,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用特制的容器(如盆钵、玻璃缸、塑料桶、水泥池等…)栽培农作物,并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方法。

2.溶液培养试验:植物生长介质为含有营养成分的水溶液的盆栽试验(有水培和砂培)3.隔离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

【特点:根据试验要求把植物分成多个部分进行试验,中间用隔板分隔营养环境。

P29】4.流动培养及更换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是在营养液经常流动并保持农作物生长整个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营养水平或环境pH条件下所设置的培养试验。

【因此流动培养是有特定目的和要求所布置的试验。

】5.灭菌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又称无菌培养,即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来设置试验。

6.渗漏水研究方法【生物研究方法】:用特制的“渗漏计”装置,即在容器或框体中安放土柱采集不同深度渗漏水进行水量和水质测定的研究方法。

7.幼苗法:利用作物幼苗期对营养的敏感性来指示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

【这种培养试验法可以用来测定土壤供应有效养分的情况,特别是供应有效磷、钾的情况。

】8.耗竭试验:是通过植物在容器中强烈消耗土壤养分用以评定潜在养分库的试验方法。

【主要用于研究土壤中磷、钾潜在养分的释放速率和数量,耗竭试验消耗土壤养分的强度主要决定于供试作物种类,连续种植时间及供试土壤。

】二、简答题1.培养试验的特点答:(1)土壤一般取自土壤的耕作层,作物只能从耕作层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由于人为控制了盆钵中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所以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过程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均与田间条件有所不同。

(3)培养试验所用的土壤结构与自然土壤结构不同。

(4)培养试验的施肥量大于田间一倍至数倍。

(5)人为供水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与田间不同(6)培养试验几乎没有氮肥的淋失2. 土培的任务。

答:(1)研究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吸收利用问题(2)不同土壤中肥料效果的初步评价(3)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4)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5)各种新型化肥往往要先在土培试验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再扩大到田间研究3. 土培的技术要求答:(一)土壤准备:1、即在取土以前,必须开展土壤调查和农化分析并确定土壤名称,从而取得符合试验要求的代表性土样。

2、随机确定采样点,然后采耕层土壤3、进行土壤样品处理,如拣出石子,根茬、过筛。

4、土壤贮存备用(供应全部培养研究工作之用),剩余土壤备存,以防结果出现差错时及时补救。

(二)盆钵的选择和准备:玻璃盆、搪瓷铁盆、陶瓷盆、陶土盆、塑料盆【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盆钵的材料不能影响试验结果;○2准备盆钵时要考虑作物的种类,试验期的长短;○3一般小株型盆钵和短期试验选择小盆钵,反之;装土时要把浇水管、小砾石,尼龙纱布放入,以确定皮重。

】(三)肥料的准备事先确定肥料的种类、重量并注明(四)装盆、播种、定植(五)试验期间的管理和收获:与田间试验相同(土培试验的灌溉问题P11)4. 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特点答:(1)植物生长的环境是液相,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靠人工供给,营养液中养分的形态,种类、浓度,供应时间均由人工控制(2)盆钵中养分分布是均匀的。

(3)液相环境缺乏空气,必须定期向溶液中补充空气,需要有通气装置(4)营养液的浓度会发生改变。

营养液中有些可溶性盐的浓度随溶液pH而改变,其中某些盐类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在盆底。

(5)营养液缓冲性能小,由于植物对溶液中养分不平衡的吸收,溶液pH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必须每天测定并调整溶液的pH(6)水培需要固定架固定植株。

5. 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任务答:(1)研究植物的矿质营养问题,例如: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营养元素丰缺的形态特征,各种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2)离子间的相助与拮抗(3)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4)农作物的产量生理学等(5)植物的抗逆生理6. 所有营养液必须满足的4个基本要求答:(1)含有植株生长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2)营养物质应是有效养分,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能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3)在植物生长发育期内能维持适宜植物生长的pH(4)营养液是生理平衡溶液。

7. 配制营养液的原则与依据答:(1)选用3种或几种可溶性盐类,在一定的全盐浓度下,改变各种盐类浓度比例,从而组成生理平衡溶液,如克诺普营养液,木村营养液P14(2)以农作物收获组成物中的营养成分为依据,从而确定营养液组成。

例如史托明,春日井等营养液通常是以生产100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以及干物质中所含养分溶解后的溶液浓度为标准P15(3)模拟植物根际土壤溶液浓度而配制不同种类营养液,例如:霍格兰营养液8. 配制营养液的注意事项。

答:(1)确定各种营养液时,应以植物的需要为依据,参照土壤培养或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组成配制而成。

(2)要考虑植物对营养元素需要的特点,不同生育期养分的浓度和比例。

例如:喜硝作物选用NO3-多些,反之。

在生育后期和前期浓度和养分比例也需适当改变,一般在生育前期养分浓度要高些。

(3)在配制营养液时,要用含有效养分的盐类,N肥用NO3-或NH4+,NO3-呈生理碱性反应,会使溶液的pH升高,NH4+呈生理酸性反应,使营养液的pH下降,因此要注意调节NO3-/NH4+的比例,可以保持溶液pH的稳定性。

例如水稻50/50-0/100,麦类100/0-70/30.9. 溶液培养的准备、播种和管理答:(一)容器的选择:常用黑色塑料盆,容器大小因植物种类和栽培时间长短而有不同,容器上要有盖(自制或订做)通常用硬质塑料板或泡沫聚乙烯板上有大小不同的孔径,用于固定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在植株与洞孔之间用微孔泡沫塑料固定植株并插入洞孔,然后盖上板。

【注意:溶液培养试验盆内必须保持黑暗,保证根系正常生长和盆内见光藻类滋生。

】(二)幼苗培育与定植(三)试验的管理:1、通气:(1)可用打气装置(2)液面下降法(3)加入少量3%双氧水,用量为1-3ml/10L,1~3天加一次。

2、调节pH不同作物对溶液pH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根据作物对pH的适应范围调节pH。

3、铁的补充4、营养液的更换10. 砂砾培养的特点与任务。

【介于水、土培养之间】答:(一)特点:1、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固相的,用砂子或砾石因此不用通气装置2、要用水培营养液3、优点:不易发生缺铁失绿症(铁盐不会象水培那样沉淀于容器的底部,而是沉淀在砂粒表面,根系仍可吸收)。

4、缺点:不易严格控制植物营养物质的浓度和pH,营养液的更换比水培更麻烦,砂砾中含有少量营养元素试验前处理工作繁琐,不适于植物营养浓度试验及某些微量元素缺素症试验。

(二)、任务:与水溶液培养近似,不适宜于植物营养浓度试验及某些微量元素试验。

11. 砂砾培养的准备工作答:(一)砂砾的准备(1)砂砾粒径大小以不影响通气、透水能固定植株而定(2)使用前的纯化处理P24(二)培养盆的准备与水培相同,但要注意底部要带有排水孔(三)营养液的准备与水培相同。

(四)装盆、播种、试验期间的管理与水培相同。

12. 控制模拟条件的生物研究方法的任务。

答:(1)适用于植物根际营养环境的研究(2)研究不同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移动(3)研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4)研究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13. 流动培养及更换培养试验的目的任务答:1、研究植物的阶段营养(供应养分的有效时期及养分量)2、研究植物生长营养液最低浓度问题3、农作物对难溶性养分的利用能力4、农作物的定期营养5、pH 在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养分吸收的影响14. 灭菌培养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答:1 、研究作物根际及根分泌物与土壤难溶性养分的相互作用;2、根系分泌的有机物在作物营养上的作用;3、作物根营养(包括养分吸收机制,土壤微生物与作物根营养的关系)15. 灭菌培养试验的注意事项。

答:供试验作物的地上或地下部分全处在灭菌条件下进行,因此必须在特制的灭菌培养室中进行,若是局部灭菌试验则主要是根部及营养基质局部灭菌,而地上部分处在正常的环境中。

16. 渗漏水研究方法的目的任务。

答:1、可研究氮的循环与平衡。

2、化肥利用率,施肥对土壤溶液组成的影响;3、可溶性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4、有机肥料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5、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与作物吸收的关系第二章植物营养的田间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植物营养田间研究:就是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植物营养及其行为规律、供应状况和调控方法【特点: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总体:总体指的是同质事物的全体。

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这部分个体的总和叫做样本或抽样总体。

4.试验因素:指在试验中必须加以考察的因素5.水平:试验因素在试验中的不同数量水平或质量水平6.处理:因素的每一个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处理7.重复: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8.区组: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一个局部叫做区组。

9.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10.随机误差:由试验单元、管理方法、测试仪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识别的、大小方向不同的微小差异所造成的观察值和真值间的差异,具有随机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

11.系统误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测试仪器等方面有可辨别的差异,从而使观察值与真值间发生一定方向的系统偏离称为系统误差12.错误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如记录、测量错误等。

13.真值:在一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实数值。

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影响,真值是无法测得。

14.平均值:用无数个数据平均后求得的近于真值的平均值15.方差: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均差平方的平均数16.均方:总体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样本进行估计。

样本方差称为均方。

17.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18.试验因素的水平范围:指试验因素水平的上下限区间。

【大小取决于研究目的】。

19.试验因素的水平间距:指试验因素不同水平的间隔大小。

【如果水平间距过大没什么实际意义,过小易于被试验误差掩盖】。

20.因素的简单效应:指在复因素试验中,一个试验因素在另一个试验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试验效应,称为这个因素的简单效应。

21.因素的主效应。

指同一因素各简单效应的平均值称为该因素的主效应或平均效应。

22.因素的交互效应: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

就是指不同因素综合效应与各因素单独效应的差值。

这种交互作用涉及多个因素。

【凡二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称为一级联应,三个因素间之间的交互作用称为二级联应,以此类推。

交互作用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或零。

】23.完全实施方案:将各因素不同水平一切可能的组合均作为试验处理,这种设计方案称为完全实施方案,24.不完全实施方案:用完全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处理构成试验方案就得到不完全实施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