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早期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 -现代经济学 早期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盛行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中叶,是历史 上第一个现代经济思想体系。重商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富裕和 强大取决于新积累的金银货币,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获取。 早期的重商主义以守财奴的眼光看待货币,也被称为重金 主义,它强调国际贸易中多卖少买以获取金币。晚期的重商主 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主张准许输出货币,但必须顺差,为此 要实现管制外贸的政策。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比较成本)理论的贡献 1. 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各国可以普遍遵循的参与国际贸 易的标准 2.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了各国参与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范 围(商品进出与出口的范围、交换的比价范围)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 1. 比较优势的分析只是静态分析而不是动态分析,他是 假定了而不是解释了比较优势。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 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2. 比较优势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单一因素分析,其重要结 论与政策建议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 业化生产,但这点与现实不符(各国大多会生产一些 与进口产品相替代的产品) 3. 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解决两国相对生产率差别不大下的 贸易问题。
收音机
生铁 容器 罐头 机械
3.5
3.6 2.4 5.2 2.7
8
5 4 3.5 1.5
纸
2.2
1.5
烟卷 油毡
针织品
1.7 1.9
1.8
0.5 0.33
0.33
皮鞋
可乐 化纤
1.4
1.9 1.5
0.33
0.2 0.2
棉制品
人造丝 啤酒 水泥
1.5
1.4 2.0 1.1
0.11
0.09 0.06 0.09
国际分工前后两国生产的比较 A国 B国 世界
X 分工前 Y X 分工后 分工后的 净福利 Y X
Y
1 1 3 0 +2
-1
1 1 0 2.2 -1
+1.2
2 2 3 2.2 +1
+0.2
结论:由以上实例可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 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 国间存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 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 易仍可以使两国都获利。
p p w A
a
X Y LA ax a y
xp w a y
a
pA
aY aX
见前页
a x p x p 1 w A a a y y
即放弃1个单位Y生产的劳动去生产X,再与他国交换Y, 可获得多于1单位的Y,即贸易后更合算
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一、麦克杜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 1937年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 行业或产品 美国劳动生产率/英国劳动生 美国出口/英国 产率 出口 大于2(美国工资高英国2倍)
2、否定了重商主义观点,提出了一国获得财富新途径(自 由贸易)。 3、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4、未能解释在两种产品生产 都处于不利的国家是否可以参 与国际贸易。
David Ricardo (1772-1823)
born in London and was the third of 17 children. had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and went to work for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4, successfully. Leave home with wife,10years later got 2,000,000 pounds at the age of 27,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economic.
PY/Px
B国在1/Pw时最多 生产OY1的Y产品
SY
1/PA A’ PB PA O B A X O PW 1/PW 1/PB E’ DY Y1Y2=OA’ Y2
OY1=OB’
Y1
总供求曲线与Y的国际均衡价格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贸易后A国生产均衡点为TA 点,即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 X,消费均衡点为EA’点。贸 易三角形为Δ TA A EA’ 贸易后B国生产均衡点为TB’ 点,消费均衡点为EB’ 。贸 易三角形为Δ TB’ B EB’ A TA =BEB’ AEA’=B TB’
(二)寻找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图2-1)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不妨假设
ax bx ay by
即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两国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即A、B两国的社会无差 异曲线形状相同 PXA pA 在均衡状态,A国的相对价格为 PA
Y
其相对价格线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所以 p aY A aX (Y= -ay/ax XLA+ayLA)
Y
PW
EA’
TA’
EA UA
UA’
O
Y T B’
A
TA X
EB’
B O
UB’
PW
EB
UB
TB产1单位Y的劳动投入量为1/aY,开放后放弃1 单位Y的生产,转而生产X,其产出量为( 1/aY )aX,再 用X与B国交换Y,所得的Y商品数量为: 请注意:PW=PX/PY 由于 从而有
由于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封闭条件下
pA
aY
aX
bY
bX
pB
B’ Y A’ Eb
PB
PA
Ea 0 B
A
X
可以看出,在比较优势理论图示中,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 曲线(边界)重合。
(三)开放条件下的国际均衡价格Pw
由于两国生产率不同,生产的两种产品成本也不同。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越高,成本越低,相应的价格 也越低。 假设没有国际贸易时,X产品价格 PA<PB (如前图所示) 贸易后,在供求变化作用下,会出现一个国际价格Pw。 一般而言:PA<PW<PB
法国经济学家(1801-1851)费雷德里克对重商主义的讽刺:
《蜡烛工的请愿》摘录:(1845)
我们正在经受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它看起来有一个比 我们优越的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源,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 的低价来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当它出现时,所有的顾客 都涌向它,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 人,就是 太阳。 我们请求通过一项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的窗户、天窗、 帘子、百叶窗…… 仅仅因为进口的煤炭、钢铁、奶酪和其他制成品价格低 ,你们就对这些商品进口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 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 延?
Adam Smith and his Contribution
苏格兰人(1723~1790) 经济学之父 1759,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道德情操论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生产单位X的劳动投入 生产单位Y的劳动投入
A国 3 6
B国 12 2
表2-1(b) 两国生产X与Y产品绝对劳动生产率 A国 B国 ax=1/3 bx=1/12 X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Y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ay=1/6 bV=1/2
表2-1(c) 分工后两国单位产品的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国 B国 X 9 0 Y 0 14
表2-2(b) 两国生产X与Y产品绝对劳动生产率 X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Y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A国 ax=1/3 ay=1/6
B国 bx=1/12 bV=1/10
表2-2(c) 两国生产X与Y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 X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Y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A国 2 1/2
B国 5/6 6/5
从表中可以看出ax>bx (1/3>1/12) ,同时,ay>by (1/6>1/10), 则A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按 照绝对优势原则,则两国不会发生贸易。
第二节 古典贸易理论模型
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当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 生产技术差异具体体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 是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
古典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一、模型假设: (1)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 不能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但是由于ax/ay>bx/by (2>6/5),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则A 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A国出口X,进口Y。
两国的单位产品的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A国 9 0
B国 0 22
A国9个单位劳动全用于生产X,共生产3个单位。B国用全部 22个单位劳动生产Y,共生产2.2个.世界总产量变化如下表:
男式毛制品
人造奶油 毛衣
1.3
1.2 1.4
0.04
0.03 0.004
斯特恩(Robert Stern)比较了1950年和1959 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 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 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 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萨缪尔森的思考
2、重农主义: 法国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认为贸易和产业管制阻 碍经济发展;提高土地产出才是财富增长来源。 3、早期经济自由主义 早期经济自由主义(亚当· 斯密之前)认为,人类劳动 创造价值。反对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的政策,鼓吹取消管 制、垄断和关税。代表人物大卫· 休谟根据价格-货币流转 机制第一次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认为一国通过贸易顺差 不断积累货币反而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地位。(逻辑:国内 货币增长→物价上升(短期供给不变)→竞争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