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一、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首先,我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
其次,综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几种观点:
第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即官方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受到官方认可并在法律上保障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追捧。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官方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

我们所熟知的改革话语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等。

政府的实用主义意味着它会在民众与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意识形态之间左右逢源。

既强调民生,支持民族,又赞成自由和民主,却又都有所保留。

毫无疑问,无论民生、民族、民主、自由,都不是政府的价值追求,但它又不排斥在某个时候分别将它们拿来一用,一切以“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为前提和归宿。

第二,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

具体表现就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特殊利益集团左右改革路径,垄断利益分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底层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趋于减少。

在现实中利益受损的中下层,普遍产生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产生对现行利益格局的敌视。

这种社会情绪,正是民粹主义的表现。

民族主义同样是近10年才获得强大声势的。

长达20年、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对比于周遭而表现出的“一枝独秀”,不可能不令今天的中国民众为之自豪。

在这种普遍的自信心、自豪感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必然水涨船高。

今天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成为坚强的价值观。

三,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自由与民主。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感受不到要求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迫切性,因而也不认为这种价值有多重要。

他们能切身感受到重要的,是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

只有当发生官民冲突时,民众才切身感受到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

但有这种切身感受的,毕竟只是少数人。

在言论被高度控制的社会,这种感受也无法获得广泛传播与感染的机会。

但知识分子不同,因社会职业、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自身权利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民众。

他们需要充分的表达自由;他们有更多政治参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影响现实,所以他们要求更多的政治民主。

知识分子的这种权利诉求,与当下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条件严重不相容。

这种不相容越尖锐,知识分子就越能感受到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由民主价值就越成为这一群体
的意识形态核心。

四,另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群体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这一群体具有两面性,既通过与官员合作获取超额利益,形成某种事实上的“精英联盟”;又感觉自己在政治上处于附庸,要求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力。

因此,他们一方面支持政府“维持政权稳定”,另一方面又与要求自由民主的知识分子暗相应和。

正是这种两面性,加上在现有语境下,资产阶级被民粹主义视为主要对立面,不敢公开张扬自己的诉求和主张,所以,这个群体迄今并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意识形态。

再次,我国社会目前到底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上述几种意识形态,各自都只是涉及部分层面,即便是官方法定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现在越来越被淡化,那么有没有一个能符合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特征的意识形态?学界部分学者尝试进行了回答。

第一,赵丽江、马广博、刘三站在官方立场,对主流意识形态做了新的界定。

认为:《民生政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

【武汉大学学报12年第3期】他们认为,民生政治就是改善民生诸种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从民生主义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原创的意识形态,对于统合政党与民众集体行动起到重大的引导作用。

民生政治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是对阶级斗争及专政的意识形态的救赎;目前,改善民生在中国成为最为广泛的政治共识,构建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执政的重要任务。

第二,许振洲认为,【浅论意识形态及其在当下中国的困境,国际政治研究11年4期】这是一种成功主义的意识形态。

成功既是一切的目的,又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成功的内容是广义的、多方面的,从政府层面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及发展速度、外汇储备、城市化进程、大型庆典的举办等,到个人层面的升官发财、事业有成及富足奢侈的生活。

所谓成功可以相当精确地测量:或是盖了多少楼,修了多大的广场;或是当了多大的官,有多少收入与财产。

这种成功主义的意识形态建立在物质、现世的基础上。

但它又确实满足了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它提供了一个目标,形成了对世界的解释体系,阐明了人的价值,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及如何去做。

第三,意识形态的终结。

有关意识形态终结的思想来源于西方国家。

20世纪50年代,由于法西斯主义的崩溃以及共产主义发展衰退的刺激,美国学者贝尔在其《意识形态终结了吗?论1950年代政治观念的穷尽》一书中,指出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因为大部分西方社会对经济的关注已经凌驾于政治之上,其注意到西方各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进而导致意识形态争论的结束;最近的论点是由福山以及后现代主义者们提出。

前者在其著作《历史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现在政治意识形态已经无关紧要,自由主义式民主已经胜过其他对立的意识形态,并是最后的胜利;后者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或“宏大
学说”只不过是正在流逝的现代化阶段的产物。

这种思潮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中心论”的思想前提下,凭着话语权的优势,对非西方国家的一次意识形态进攻,因为无论是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还是“现代性消逝论”,其主张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难以终结。

但是我国学界毕竟受到一些影响,有的甚至成了这一理论思潮的中国知音,他们鼓吹淡化意识形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反对按照意识形态的范式来观察和思考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部分人甚至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终结。

这自然为我国官方所不能容忍。

但是也不可低估这种思潮的影响还在,一旦中国政治变动,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最后,本人的观点。

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不仅实际存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还存在着既非主流意识形态、亦非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意识形态。

边缘意识形态是指介于主流意识形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意识形态。

其中,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微乎其微,故忽略不计。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意识形态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与边缘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官方意识形态,注意,边缘意识形态不是社会阶层包括普通民众、知识分字和有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互动的结果。

然而,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建立在包容多样性的边缘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功能、凝聚和向心功能以及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才能引领与整合边缘意识形态。

继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社会阶层的认同。

这样整合后的意识形态将会是我国目前最符合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