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介绍

武汉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介绍

2010年武汉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介绍一、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10年,全市工业战线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精心组织经济运行,扎实开展服务企业工作,推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呈明显前高后低走势。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424.59亿元,增长28.4%;完成增加值1941.33亿元,增长21.7%,增速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

从全年增长态势看,受政策刺激效应逐步减弱及同期基数大幅抬高等影响,增速呈明显前高后低特征。

一季度、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4%、30.2%,前三季度、全年分别回落到24.5%、21.7%。

分月增加值增速基本呈逐月放缓走势,下半年均降至20%以下,12月份在增加值规模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同比仅增长14.9%。

表: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情况(二)重点产业生产全面增长,汽车产业突破千亿元。

2010年,全市11个重点产业产值全部保持增长,增幅在15.9%以上。

6个支柱产业发挥骨干支撑作用,合计完成产值49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7.3%;增幅为3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其中,汽车成为全市首个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产业,全年完成产值1212.28亿元,增长43.7%,持续领跑工业行业;钢铁产业产值875.08亿元,增长32.7%;电子信息产业产值924.79亿元,增长30.2%;石化产业产值384.95亿元,增长29.5%;食品烟草产业产值692.03亿元,增长22.8%;装备制造产业产值874.87亿元,增长17.5%。

(三)百亿元企业带动作用突出,中小企业增长态势良好。

2010年,全市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同比增加2个,分别为武钢、神龙、东风本田、武石化、武烟集团、富士康、冠捷、邮科院、华中电网、武汉供电公司。

10个百亿元企业合计完成产值3008.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6.8%;净增产值732.56亿元,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14.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1.5%。

与此同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累计完成产值3202.57亿元,增长23.2%。

(四)多数产品保持增长,船舶、空调、汽车等大产品增幅突出。

2010年,全市重点跟踪的37个产品中,30个保持增长,增长面达8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增幅在30%以上的有7个产品,其中船舶、空调、汽车分别完成产量79.91万载重吨、729.32万台、66.93万辆,增长154.1%、41.8%、36%。

同时,显示器、钢铁、原油加工量等大产品也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完成产量1427.03万台、1541.87万吨、498.23万吨,增长23.8%、21.9%、10.4%;卷烟受计划指标限制,继续小幅增长,完成产量262.95万箱,增长2.8%。

(五)开发区表现抢眼,远城区增长步伐加快。

武汉开发区板块完成产值1508.42亿元,增长36.8%,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

东湖开发区板块产值跃上千亿元平台,为1051.19亿元,增长24%。

上述两个开发区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9.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6个远城区板块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累计完成产值1393.93亿元,增长29.3%,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

青山区板块加快恢复增长,重新站上1000亿元台阶,完成产值1222.94亿元,增长25%。

中心城区板块保持快速增长,完成产值1475.18亿元,增长22.6%。

(六)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盈利增长好于生产。

一是产销衔接保持较高水平。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02%,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38.9%,高于全市销售产值增幅10.5个百分点。

二是效益大幅提高。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77.51亿元,增长38.7%。

实现利润总额314.87亿元,增长65.7%,高于同期增加值增速43.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3.09亿元,下降42.7%。

三是新产品开发活跃。

全年全市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898.99亿元,增长32.9%,增幅高于全市产值水平4.5个百分点。

四是节能降耗积极推进。

1-9月,全市65户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同比下降14.3%,预计全年继续呈明显下降态势。

(七)工业品价格波动较大,成本压力上升明显。

受资金炒作、供求阶段性变化等因素影响,2010年工业品价格在短期内急涨急跌,为历年不多见,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月份为103.62点,5月份上涨至108.83点,10月份回落到103.33点,12月份又回升到104.56点;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2月份为107.63点,5月份上涨至110.39点,9月份降至104.88点,12月份提高到108.05点。

总体看,大宗原材料、农副产品价格高位震荡,人工工资刚性上涨,大幅增加了企业成本压力。

钢材近6个月价格环比持续上涨,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上行,近期突破90美元/桶,下半年以来主要化工产品价格涨多跌少,三级棉花价格在四季度暴涨后年末回调到2.6万元/吨高位,我市中心城区、远城区最低工资5月份起分别上调200元、150元。

1-11月,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升38.6%。

(八)除天然气阶段性紧张、资金供应趋紧外,生产要素总体呈宽松局面。

从电力看,由于电网建设加快、应对措施有力,全市顺利实现迎峰度夏。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53.63亿千瓦时,增长14%;其中工业净用电量170.78亿千瓦时,增长9.7%。

11月份以来全市加大组煤储煤力度,电煤库存情况较好。

12月末,全市重点监控电厂存煤44.26万吨,同比增长47.7%。

从天然气看,供应总体平稳,全年工业天然气用量2.51亿立方,增长67%,但同时,由于急剧降温时我市取暖负荷迅猛增加、储气调峰能力相对不足,年初和年末均出现短时间工业用气紧张情况。

从资金看,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历史高位18.5%,10月份、12月份两次加息,资金供应趋于紧缩。

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43.68亿元。

今年好的运行结果也使“十一五”有一个圆满收盘。

“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业总产值预计由2005年的2674亿元增加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287亿元增加到6424亿元,年均增长22.9%。

全部工业增加值预计由2005年的852亿元增加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30亿元增加到1941亿元,年均增长21.4%,高于“十五”时期年均增速4.6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预计比“十五”期末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达到45%,工业税收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60%。

可以说“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工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二、2011年工业发展形势简析及主要任务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总体上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内经济仍将保持适度增长。

2011年面临的不利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脆弱,外贸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外需形势依然严峻。

同时,国内刺激政策效应有所减弱。

但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伴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各地将有较强的投资冲动,加之国家促民生、保稳定的需要,预计全年国内经济发展偏暖格局不变。

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看,生产要素保障总体供应宽松格局不会改变,但会并存着电、气阶段性紧张的矛盾。

由于需求猛增,我市电煤储存和天然气调峰能力相对不足,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工业企业仍有可能面临拉闸限电和限停气的不利局面。

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信贷总量受限,企业融资环境趋紧。

同时,通胀预期增强,国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煤电油运气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国家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工成本上升和紧张问题也会凸显,企业将面临生产经营成本刚性上涨。

从我市重点产业来看,2011年拉动全市重点产业增长的大工程明显匮乏,除电子信息产业中富士康因加大建设力度产能还能进一步扩充发力外,其他产业基本上没有大的新增产能出力,神龙三厂、东风本田二厂、80万吨乙烯、武烟搬迁改造等大工程需到2012年下半年或2013年才能投产见效,2011年重点产业生产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现有产能的内部挖潜。

从对全市工业发展举足轻重的6大支柱产业分析,多数产业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2011年主要奋斗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增长17%以上;新开工和续建过亿元工业工程100项,投资额320亿元,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远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5%;协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额110亿元。

三、2011年重点工作2011年,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六大工程”为抓手,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升级,努力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全面打造千亿产业,不断培育百亿企业。

深入实施武汉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力争全年新增2个千亿元产业。

出台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政策措施,建立“百亿元企业”培育目录,做好百亿元后备企业名单的筛查认定,对进入目录企业加强政策聚焦和协调服务,全年新增1-2户百亿元企业。

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促进军工企业融入地方经济。

(二)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坚持推进技术改造。

继续滚动实施工业重点工程100项计划,着力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确保全年投资目标的完成。

一是继续强化工业投资经管。

理顺工业投资工作职能,强化目标经管,加强投资运行监测分析。

二是加大对工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服务力度。

围绕工程建设中有关问题,积极衔接有关部门,做好协调服务。

突出帮助富士康新增产能在5月份如期达产释放,确保企业全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三是加大对工业重点工程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争取中央投资和省专项计划资金支持,力争扩大市本级挖潜改造资金计划盘子,做好新设立工业倍增计划专项资金有关工作,鼓励各区加大对工业工程建设的财政支持。

四是加大对工程建设有功人员的激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