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曹梅,张增荣,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新起步(1978—1984 年)、快速发展(1985—1998 年)和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在史料分析基础上归纳阐述了各个阶段组织机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的30 年概貌。

关键词: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管理一、引言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框架之下,组织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1)作为外在实体的组织机构的发展;(2)组织机构运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管理体制的发展。

因此,关于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及其管理发展的史论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共产生两篇研究型文章。

本文为第一篇,从组织结构的发展切入,另有一篇从管理体制的沿革切入,共同描绘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30 年历程。

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从而帮助探寻更贴近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机构改革及其管理发展的方向,推动电化教育组织管理的顺利改革,使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国内阿伦娜、李龙等研究者在整理1920—2008年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大事记时,沿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轨迹把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78 年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音像技术为主,后一阶段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

从媒体技术角度划分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阶段也许是合理的,但是就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过程而言,因其属于管理的发展范畴,因此更多会跟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轨迹相吻合。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伟涛在进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述评”时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划分为恢复稳定(1978—1984 年)、重点突破(1985—2000 年)和全面深化(2001 年至今)三个阶段。

我们认为这种阶段划分更适用于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其发展的历程回顾。

因此,我们着力围绕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管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沿着时间的纵向维度,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1)重新起步(1978—1984 年);(2)快速发展(1985—1998 年);(3)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

其中,1985 年和1999 年是两个重要的时间分水岭:1985 年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掀开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教育领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而1999 年,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而同期正值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和日趋普及。

因此,上个世纪末,无论从媒体技术,还是国家政策、教育系统发展等方面都面临一个历史性转折。

下面我们将以时间为纵线,依次阐述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发展特点。

三、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重新起步(1978—1984年)“文革”之前,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电化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下重新起步。

这一阶段,重点发展的电化教育机构是业务性机构,主要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及各省市电化教育馆。

1978 年7 月2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教育电影制片厂》的请示报告,提出:要扩大教育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积极发展电化教育,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这个机构的编制暂按150 人考虑。

该报告于8 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

继教育部组建“中央电化教育馆”这一专业电教机构之后,不少地区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也相继组建了电教的业务性机构,包括省市级电化教育馆和高校电教中心等,并培训了一批电教器材使用与维修的技术骨干。

这一阶段,中央电化教育馆内部也应电教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发生过若干次机构调整,例如,1981 年教育部办公会议决定:中央教育电影制片厂停建,设备器材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接收。

中央电化教育馆30人编制用于成立电影处,开展教学影片的摄制和发行工作。

1983 年,广播电视部同意在中央电教馆设立录音录像制品出版机构,机构名称为“中央音像教材出版社”。

这表明,这一阶段比较重视视听技术和音像技术等媒体技术,该方面的管理任务也比较突出,需要设置相应的机构来专门负责。

这一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性机构得到了开创性发展。

1978 年10 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处成立,并于次年(1979 年2 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全国28 所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于同一天正式开学。

创办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面向全国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同志上世纪70 年代末亲自作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教育史上揭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新篇章。

1980 年8 月,教育部长蒋南翔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80 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首次明确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性机构的定位,确认其社会功能和主体地位。

如果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两条腿”之一的话,则1981年7 月国家农委、农业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等10 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1987 年2 月改名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则体现了国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和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来开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意图。

由此,面向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农村教育的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开创和初步发展,发展出典型的两类远程教学性机构。

这一阶段也是我国高校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院、系或专业起步发展的阶段。

1978 年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陆续在物理系内设置电化教育方向,培养人才;1983 年6 月,经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84 年,东北师范大学也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成人电化教育专科专业。

至此,高校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院、系或专业得到了起步。

除了上述业务性机构、远程教育教学性机构、高校教学性机构的发展之外,这一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和专业机构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1979 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创了我国电化教育科研机构的先河。

1979 年6—8 月,教育部电教局委托西北师范学院举办“电化教育研讨班”,研讨期间37 所院校代表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推选程光为会长,南国农、萧树滋、孙明经、廖太初为理事。

随后多种机构陆续诞生,如“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会”、“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等。

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现,搭建了我国高等院校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交流平台,对同期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专业机构方面,教育电视台、音像教材出版社等也得到了初步发展,如1980 年教育部电化教育局经商有关部门批复,同意湖南省沅江县建立教育电视台;1983 年隶属于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中央音像教材出版社”成立等。

总体上,这一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一)电化教育各种类型的机构都开始陆续建立并起步发展,包括业务机构、教学机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和专业机构五种类型,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体系,初步实践并探索着各类机构的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这些机构的成立和起步,外在地表征了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重新起步和恢复发展。

(二)优先发展了一些全国性电化教育机构,如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等。

这符合了重新起步阶段的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起步之初由上而下的管理更为有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指导全国电化教育事业的起步和恢复发展。

(三)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以“中央电化教育馆”为龙头的电教馆业务机构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其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和宏观领导,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发挥了统领和指挥作用。

(四)该阶段,我国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首先在高校得到了一些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校电教中心,但是尚未发展到中小学层次,中小学校很少具有专门电教机构,对中小学各类电教服务的任务则是由各县市的电化教育馆来承担。

四、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快速发展(1985—1998年)(一)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快速发展1978 年高校电教重新起步时,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机构。

据1986 年统计,建立电教机构或设专人管理电教工作的普通高校有694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5.8%。

据1996 年初“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在北京、上海、湖北、陕西4 省市抽样统计,95%以上的普通高校建立了科室以上级别的电教机构。

此外,考察高校电教中心的级别发现,至1997 年全国高校处级电教中心约占高校电教机构总数的2/5 左右。

因此,从数量上和级别上都可以看出高校电教机构总体上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中国高校电化教育的基本格局。

这一阶段,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发展并非一路直线上扬。

正如我国电化教育协会秘书长刘雍潜在回顾普通高校电化教育发展历程时认为,上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面临计算中心和网络中心的挑战,“多中心、小而全”的管理现状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育技术的建设和发展,高校电教机构发展势头减弱,出现了短暂的停滞,表现在适应和磨合中间歇性发展的特征。

但是,高校电教机构很快地就进行了自身的调整与组织建设,持续地进行机构改革和管理职能的转变,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机构的发展上个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波及我国,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教育技术增添了新活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中小学校日益发展。

但由于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等种种原因,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很多高校不由电教机构负责,而是由计算中心或计算机系负责。

自1984 年原国家教委成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以后,1985 年“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成立,在“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之前;随后1987 年国家教委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改为“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指导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育工作的开展,1992 年又改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现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

1991 年,国家教委成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1993 年中央电化教育馆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在上海召开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会议决定:由中央电教馆牵头,组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