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一、什么文明史观1、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
2、文明史观:实际上是文明史的研究范式,是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为研究的基本线索,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二、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1、文明的分类2)横向上分: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
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
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文明史观的特点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2)从长时段考察历史,注重某一时期文明的整体全面演进,同时,以世界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特别注意从长时段把握历史上相对稳定的、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的因素,如制度、思想、观念等内容,社会史、生活史也被涵盖在内;不仅重视政治、经济,也把文化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与政治经济综合在一起,正确看待文明演进中人类所付出的代价;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4)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5)考察人类文明史既要看共性、也要看个性,尊重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和选择性;6)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世界文明的视野考察中华文明,注重中外关联。
3、文明史观的研究范畴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及形成原因、影响。
2)文明的碰撞与冲突:考察异质文明交流的途径及对两个文明的影响。
3)文明的融合:考察文明交流中组成文明诸要素横向上的运动、重组。
4)文明的创新:考察文明融合中所形成的新的文明要素。
4、近代文明历程的启示:1)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2)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3)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三、文明史观建构下的新课标四、文明史观与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的关系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即现代化史观强调的现代化的进程;从文明发展的整体性来看待世界历史进程,即全球史观。
五、以文明史观指导下的经典考题近年来的高考注重发挥考试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试题注重了对文明史的考查。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内容方面的特点1)政治文明史方面:①注重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走向民族复兴历史的考查;②注重了对政治机构和制度变化历史的考查。
③注重了对政党政治的考查。
④注重了对法律文献和民主政治的考查。
2)经济文明史方面:①以现代化的范式重新审视了中国近现代重大的历史事件。
②注重了对不同国家工业化道路的考查。
③注重了从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的角度考查生产力对文明的推动作用。
④注重了对区域经济活动的考查,并且成为跨科综合的主要命题形式3)精神文明史方面:①注重了对中华文明的整合和发展历史的考查;②注重了中外思想史(主张、著作)、文学作品的考查。
③注重了中外文明比较和相互影响的考查。
④注重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文明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2、命题方面的特点1)无论是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还是精神文明史的考查均有一个具体的视角;2)对中国历史的考查都是通过近现代的对比中突出民族复兴的主题;3)区域问题在跨科综合中成为重要的载体;4)注重不同文明的比较、融合。
例1——考察文明的差异:(全国卷Ⅱ第38题)阅读下列材料: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至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4分)答案要点:(1)从领先转为落后。
(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
(4分)(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
(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
(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分)。
例2——考察文明的碰撞:(北京卷第37题)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回答:(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表四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8分)(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
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
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
(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
12分)(3)展览三: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胡锦涛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
(12分)(4)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
联合国秘书长在2004年新年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疾病、环境恶化等问题。
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
(4分)答案要点:(1)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评价:对保护文化遗产贡献很大。
禁毁书籍数量可观。
(3)背景: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根据两党协议改编红军。
法西斯的侵略在初期得逞,加剧了同世界大国的矛盾。
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法、美、苏、中等国走向联合。
经验: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保卫和发展人类文明。
(4)(言之有理,皆可得分)例3——考察文明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相比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独特或例外之处:其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有特色的文化……勤于和善于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并存性”亦即“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的传统上属于什么都可以型”和“全面摄取型”这样一种传统的引进外来文化的方式。
——田嘉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材料三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不少国家建起了现代政党,制订出资产阶级性质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请回答:(1)用史实简要说明根据材料一中概括出的中华文明主要特征。
(2)阅读材料二,以明治维新为例,简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的?(3)材料三中20世纪上半期亚非拉国家“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的?(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答案要点:(1)精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铁器、牛耕等(答出教材上任何一项与农业技术有关的史实);儒家思想:(回答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经磨难未曾中断;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和外族入侵,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影响深远:中华文明对亚洲、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影响重大。
(任举一合理事例即可)(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训资本主义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