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ADR识别要点
6. 病人用药史
病人在以前是否在用同一药物或相似药物之后有 相同的反应
7. 应用安慰剂
在应用安慰剂后,反应是否仍然发生
药物与不良反应间的相关性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将药物与药物 不良反应间的相关性分为5个等级:
① Definite(肯定)
Probable(很可能)
Possible(可能)
2.给药方法的影响
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 2)用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发挥
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
3)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4)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
率亦随之增高,据报告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4.2%。
Doutful(可疑)
Impossible(不可能)
表2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标准 合理的时间顺序
已知的药物反应类型
肯定 很可能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不明
可能 是 是
可疑 是 否
不可能 否 否 否 否
去激发可以改善 再激发重现
反应可用其他因素解释
难以判定 难以判定
不明
不明


因果关系 药物与不良反应有因果关系 风险责任 不属医疗纠纷,不承担赔偿责 任
药物与不良事件未必有因果关系 误用、滥用、故意使用、使用不 合格药品等的后果因医方导致, 属医疗纠纷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
• • 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 识别要点(评估原则):
1. 药物治疗与不良反应的出现在时间上应有合理 的先后关系(时序性) 2. 符合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征,并可排除药物以外 因素造成的可能性
表1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特征比较
药物不良反应
药品质量 合格药品 用法用量 正常用法、正常剂量 反应性质 有害且非期望的反应,不可避 免 用药行为 排除了意向性和意外性过量用 药与用药不当
药物不良事件
合格药品和/或不合格药品 不强调与用法、剂量的关系 不利的临床事件,部分可避免 不排除意向性和意外性过量用药 与用药不当
5)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汉 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机体方面的原因
1)种族差别:在人类白色与有色人种之间对药的感受也有相当的差别。 2)性别:在药物性皮炎中,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其比率约为3:2。西 咪替丁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 3)年龄: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例如青霉素, 成年人的半衰期为0.55小时,而老年人则为1小时,老年人由于血浆蛋 白浓度减少,与药物结合能力也降低。 4)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 “生物学差异”现象。 5)病理状态:病理状态能影响机体各种功能,因而也能影响药物作用。 例如腹泻时,口服药的吸收差,作用小。 6)血型:据报告,女性口服避孕药引起血栓症,A型较O型者多。 7)营养状态:饮食的不平衡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如异烟肼引起的神经 损伤,当处于维生素B6缺乏状态时则较正常情况更严重。
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监测中心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 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形成了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DR monitorin9,China)辐射各 省级/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 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以及个人作为
(1) 住院病人:10%~20%;(2)住院病人因 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者:0.24%~2.9%;(3)因药物 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0.3%~5.0%。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 药物种类繁多 2.用药途径不同 3.体质又因人而异
1.药物方面的原因
1)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 些不良反应。 2)药物的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 3)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剂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 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的浓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 6)药物的质量问题:同一组成的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 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
案例
例一:20世纪50年代在西欧市场上出售的新药“反应停”,作 为 镇静药物被广泛用于妊娠反应,以致引起8000多例畸胎 儿的悲惨后果,反应停至今禁用于妊娠早期。 例二:中国曾有一例因服用阿司匹林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而致死亡的报告。
• 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在全世界的 发生率如下:
一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Event ,ADE)
•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而药
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它在 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中经常出现,此反应不能肯定 是由该药引起的,尚需要进一步评估。 • 国际上给药品不良事件下的定义为:药品不良事 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 不一定与该药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一种特殊 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药物依赖性一旦形成,将迫使患 者继续使用该药,以满足药物带来的精神欣快和避免停药 出现的机体不适反应。


一、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 与监测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原则与措施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案例
五、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理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复杂,归纳为甲型和乙型两大类: 甲型: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
,一般与药物剂量有关,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虽高,但死亡
率低。 乙型: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通常很
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虽然其发生率较低,
但死亡率较高。
难以判定 难以判定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概念及内容
1 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 的过程。 2 主要是监测上市后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是 药品再评价工作的一部分。
3 监测主要内容: (1) 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危 害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报告,提出对有关药品如何加强管理的意见 、建议; (2) 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 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 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
1.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 给病人带来不舒适甚至痛苦,一般较轻微,是可以恢复的 功能性变化。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作用范围广,当其中某一作用被用来作为治疗目的时,其 他作用就可能成为副作用。由于副作用是药物本身所固有
的,所以可以预料到,也可以通过合并用药避免或减轻,
②致癌作用:不少药物能诱发癌症。
3)致畸作用:不少药物有致畸作用。反应停事件就是一起严重的不良反 应。 4良反应的症状特点
1.口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 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 2.中度不良反应:包括焦虑、不安、烦躁,此外还有皮疹(特别是广泛和 持久性的)、视觉障碍、肌肉震颤、排尿困难(老年男性多见)、精神或 心理的改变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质)的改变。 3.有些药物可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必须立即停止 用药并进行治疗,然而有时必须继续用药,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和器官 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用药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严重的 不良反应,如给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乙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
1)药物的因素:包括药物有效成份的分解产物、添加剂、增溶剂、稳定 剂、着色剂、赋型剂、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 反应。
2)病人的因素:由于病人本身原因而引起的乙型不良反应,主要与病人 的特异性遗传素质有关。
①免疫学方面:大多数药物过敏性反应可归类为乙型不良反应。
甲型不良反应发生机理
1)药代动力学方面原因:①药物的吸收②药物的分布③药 物血浆蛋白的结合④药物与组织结合⑤肾脏排泄⑥药物的 生物转化。 2)由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神经递质、激素和某些维生素 等,主要通过与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个体间 的受体不但数量不同,而且受体的敏感性也可受其它药物 的影响。例如乙诺酮本身并不具有抗凝作用,但当与抗凝 药华法令合用时,则可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而出现甲型不 良反应,主要是乙诺酮能增加华法令对肝脏受体部位的亲 和力所致。
2.毒性反应
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而产生的 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一般较严重。大多是可以预知的。 可分为以下类型: ①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腹泻等 ②肝脏毒性反应:如肝炎、肝脂肪变、肝坏死等 ③泌尿系统反应:如肾功能减退等 ④神经系统反应:如引起焦虑情绪、精神不安等 ⑤造血系统反应:如造成缺铁性贫血等 ⑥循环系统反应:如产生心律失常等 ⑦其他毒性反应:皮炎、光敏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等
发变态反应,这种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致敏原可能是药物
本身或其代射物,也可能是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它们与体内 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引起变态反应,反应性质各人不同 ,常见的变态反应表现如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等。
5.继发反应
是药物治疗作用之后出现的一种反应,也称为治疗矛盾。 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后,由于改变了肠道内正常存在
有相关文献报道
ADR识别要点
4. 去激发(dechallenge)反应 ※撤药的过程即为去激发。减量则可看作是一种部 分去激发。 ※去激发后反应强度减轻,有利于因果关系的判断。 5. 再激发(rechallenge)反应 再次给患者用药,以观察可疑的ADR是否再现, 从而验证药物与不良反应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