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挫折教育访谈

挫折教育访谈

班主任座谈生命挫折教育株洲市芦淞区何家坳小学座谈人员:王华、胡琼、鄢朝、唐璐莎、汤滢、唐爱元主持人王华老师:各位老师,上午好!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一个生命挫折教育的案例《永久的痛》,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十分的沉重。

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淡然逝去,无限惋惜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和反省。

今天我们就结合生命挫折教育,围绕以下四个话题来进行座谈:1、在赏识教育被人们极力称道的情况下,很多专家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于是与之相对应的挫折教育应势而生。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有人说孩子从小就得接受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真的要在孩子智力开发时就应同步进行吗?谈谈你的观点。

3、在教育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能否分享一下你的生命挫折教育的经验?4、“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方式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缺失。

”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下面就请各位老师结合这个案例谈谈你的观点和做法。

汤滢老师:看完《永久的痛》这一案例之后,让人十分震惊,也很痛心,我发现案例中的戴春风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性格比较悲观,多愁善感,遇事消极应对,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觉得承受不了。

去邻居家看电视,与人发生争执本来是生活中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她回到家,不和父母交流,不愿与他人主动沟通,就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以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且戴春风迷恋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并以病态的心理阅读,而且三毛本身就是一个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生命的作家,这无疑给戴春风的心里起到了消极的引导,从而加剧了她的悲观抑郁心理,从而有自杀的倾向。

正是她长期以来这样的心理倾向没有得到老师及家长的重视,所以才会造成生命的悲剧发生。

唐爱元老师:其实像戴春风同学这样经受不住小小的风浪进而走向绝路的案例很多,在这之前我看到一则媒体报道:湖北省荆州市一名女高中生,平时成绩很好,也喜欢帮助同学,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

因为一次帮助同学考试作弊,被老师赶出考场承受不了这个挫折,最后羞愧地跳入长江自杀身亡。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

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国18个省区市参加,对象为10岁至24岁的学生。

结果显示:调查的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对这名女高中生自杀事件,人们从各个角度在报纸上展开了大量讨论,谈的最多的还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耐挫承受力不强的问题,主持人王华老师:事实上,青少年自杀,“病”在孩子,“根”在成人。

近几年来,伴随着赏识教育渐渐普及,随着青少年自杀倾向数据的上升,泼冷水的挫折教育也逐渐兴起。

这两种看似方向相反的教育方法,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讨论风潮。

赏识教育好还是挫折教育好,还是两种结合更好?平衡点又在哪里?老师们有什么看法吗?凡安飞老师:近几年来,自从刘墉先生提出赏识教育的观点后,许多著名学者和教育界同仁先后著文对于赏识教育的观点加以强化,并不同程度的表示认同。

尤其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仿佛教育就应该是赏识的天下,如果一位老师不对学生采用赏识的教育方式,便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与新课改的精神格格不入。

但是现在大家普遍反映,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我认为,这的确是早些年过分推崇赏识教育的后果。

赏识过了头,效果适得其反,培养出来的净是不能吃苦、自私自利的孩子,走到社会上寸步难行。

如今的独生子女,大人娇惯的多,在学校里接受了太多的正面的赏识教育,不受点挫折教育,将来怎么走上社会?只有挫折,才能磨练人的意志。

只有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人,才能成功。

古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咱们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不都成社会栋梁了吗?!胡琼老师: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对赏识教育有一个误区,认为赏识教育就是不批评,一味地给学生戴高帽子。

这与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

赏识教育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它绝对不是一种骄纵,该赏识的时候不去赏识或赏识不到位,该批评的时候批评缺失或者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做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那绝对行不通。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也认为,教育应是十八般武艺,欣赏、激励、批评、惩罚等等,缺一不可。

这可谓真知灼见。

世界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面对知识、能力、性格、经历、家庭都不一样,而且思想不断变化着的中小学生,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都需采用,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偏离正确的轨道。

唐璐莎老师:我很赞同胡琼老师的意见。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胡优君说:“教无定法,赏识和挫折要根据孩子情况来决定,这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赏识教育和挫折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前提是“知道孩子想什么要什么”。

在早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起点不同教育环境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方式,以“赏识”的态度为主,以“挫折教育”为辅,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会适合更多的孩子。

主持人王华老师:的确,选择挫折教育还是赏识教育,要针对不同个性的人、不同的心理阶段而定,需要冷静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时,可以用挫折教育;自信不足,需要勇气和动力时,就鼓励他。

在挫折教育应运而生的时候,有人甚至提出孩子一出生就得接受挫折教育,那么挫折教育真的要在孩子智力开发时就应同步进行吗?唐璐莎老师: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挫折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表明,在0到6岁之间,儿童的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连续变化。

每一阶段儿童都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只有抓住这些突出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对婴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

从小接受挫折教育是小朋友认同自我的途径之一,让孩子从小在适当的时候受受挫是应该的。

汤滢老师:在国外,就有很多国家十分注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

比如在美国,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去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出路。

美国的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漫步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很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

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

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

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我想,如果案例中的戴春风,从小也能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开发她智力的同时就进行这样的耐挫教育,也不至于形成这样消极、悲观的性格,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自杀。

.主持人老师:的确,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孩子,都会遇到各种压力。

比如考试不及格,竞赛不入围,升不了重点中学,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好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如果教师、父母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使久而久之,这些孩子面对这些挫折时,就可能寻求不到有效的方法,容易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挫折教育对现代孩子尤其重要,各位老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挫折教育时有什么好的做法吗?凡安飞老师:我主要是这样做的:经常利用中外名人战胜挫折的典范事例为榜样。

读屈原的故事,了解司马迁受宫刑后仍然写出了《史记》;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开展读书交流。

平时我经常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用身边的优秀的学生树立榜样。

让学生在模拟挫折情境中进行学生自身的教育,比如在选班长或优秀学生之前,我会召开“假如我选不上班长”,“假如我选不上先进”等主题班会。

在举行各种竞赛,比赛之前,我也会引导学生举行“假如我失利”、“假如我得不到第一”的演讲或者交流活动,使学生先有一种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胡琼老师: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

我平时经常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

给孩子们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

只有这样,我觉得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唐爱元老师:同时还可以抓住学生中的挫折现象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生中挫折程度虽然较弱,但经常发生,比如家庭变故、学习成绩下降、竞赛失利、教师的批评等,这都是明显的挫折。

还有一些埋藏在学生的心里的挫折,比如内心的理想、希望和要求不能满足。

另外,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比较艰苦的环境来磨炼学生。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配合学校组织班上学生积极参加野营、远足、劳动、军训等吃苦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提前接受逆境和挫折的磨炼。

汤滢老师:不过我觉得需要提醒的是: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不要刻意设计挫折,不能过多人为地创设虚假的环境,这种体验最好是在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状态下进行,其实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已经够多的了,我们应该以适度刺激、引导为主,不能打骂和强迫,比如:对学生的约束,并不是他所有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让他学会等待。

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生活之中,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因时因事地引导。

主持人王华老师:刚才老师们从这几个方面谈到了怎样进行挫折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通过各种活动,磨炼学生的耐力;提前让学生做好心理挫折的准备;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耐挫。

虽然我们今天的座谈已经接近了尾声,但是我们对生命挫折教育的探讨并不会结束。

我相信,经过这次的座谈,各位老师对挫折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待学生的各类挫折,一定会随时洞察,及时进行疏导、教育,用自己的爱如细流般关注着每个孩子,让他们都成长为坚忍不拔、韧性最足、最笔直的竹子。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