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挫折教育的对策
摘要:随着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里对孩子的溺爱愈来愈严重。
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孩子的一切是那么的顺利, 致使孩子根本忍受不了任何挫折,稍遇挫折就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过激行为。
笔者就此浅谈一下幼儿挫折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教育对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儿女,每个家庭的父母、爷爷奶奶对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溺爱。
对孩子缺点的包容,对孩子所犯错误缺乏的正确引导,使得现在的幼儿有一个普遍的特点:任性、倔强、心理脆弱。
生活在父母长辈羽翼之下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既缺乏承受挫折的机会,也没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
一旦出现挫折,孩子就会出现出现如下几种类型的不良表现:
1. 攻击报复型当幼儿受到挫折,行为动机受阻时,会产生敌视心理,表现为各种攻击行为:
——直接攻击。
将攻击直接指向阻碍达到目标的人或物。
如:爸爸妈妈没有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打自己的爸爸妈妈。
——转向攻击。
如果不能直接攻击对象,则会把目标转向其它代替物,即寻找“替罪羊”。
自我惩罚。
个别幼儿遭到挫折后会将攻击的行为指向自身,
进行自我惩罚,如揪自己的耳朵或扯自己的头发等。
2. 退缩逃避型当幼儿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如受挫时大声啼哭。
孩子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除了先天害羞以外,多是来自父母的过度保护——在孩子还没有失败的时候,父母的替代包办便剥夺了他们尝试的机会,因此孩子稍遇挫折便封闭自己,退缩不前,以逃避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3. 争强好胜型
争强好胜型的幼儿一般学习能力特别强,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团体中表现较为突出。
对掌声的渴望使他乐于尝试不同事物,但一旦遭遇失败,其挫折反应也是极其强烈的。
当结果不尽人意时,喜欢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以摆脱责任,免被师长责怪。
让我们来看看三个不同国度的父母是怎么教孩子面对挫折的: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母亲没有说话,只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无声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一个中国孩子摔倒了,母亲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有的还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这是一个小而简单的故事,可是当你
听完这故事时,你是否会觉得还有
一点其他的什么味道吗?久久回味着!你想知道这三个不同国度的孩子以后会怎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将来成长的孩子中,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从小就离开父母去
闯生活;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风无雨时尽情享受父母的照顾,有风有雨时,更是躲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面对。
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应付挫折,会让孩子活得更好。
父母过多的保护往往使孩子的翅膀越来越软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成功,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的“碰钉子”。
心理学上认为挫折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
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
他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
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笔者认为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应该做到:
一、摒弃溺爱,引导孩子认识到挫折无处不在,挫折不可怕,要自己去面对和克服。
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一味包办,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一切都应该是好的。
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里没有挫折,一旦出现挫折,将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打击。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挫折是无处不存在的。
如: 孩子自己跑步摔跤了、孩子们在竞赛性游戏
中没有获胜... 我们要告诉孩子挫折不可怕,我们要鼓起勇气去
面对。
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
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同样的挫折可以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心理障碍,也可以使我们增强适应能力、磨练意志,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关键在于幼儿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这主要取决于成人的教育和影响。
因此,实行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孩子的依赖性。
父母应该让孩子坦然面对现实,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
无论是快乐、失望,都要让孩子去体验、去经历,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竞争。
就像幼儿学会走路时跌倒后爬起来再走,跑步比赛总是有时比别人快、有时比别人慢一样,小朋友说错话,做错事不要紧,告诉他许多科学家在小时候也常犯错误、失败过,
女口:爱迪生、牛顿…… 还可以讲讲英雄人物等不怕挫折、失败的故事,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二、通过挫折事例,教幼儿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现实事例,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例如:孩子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
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
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我们给孩子的困难要适度,让他们常去面对困难,知道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
三、利用榜样带动幼儿去勇敢面对挫折,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幼
儿的大部分生活都在幼儿园里度过,老师和同伴的影响非常
大,孩子很容易受他身边的人的影响。
老师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在面对挫折时,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
老师在孩子眼里是非常伟大的。
老师对待挫折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幼儿。
在学习时,有的幼儿很害怕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讲话,这时候老师要及时去鼓励孩子,告诉他,你也可以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大胆的说话,把你要讲的告诉我们大家,这时候孩子会在榜样的作用下树起信心。
努力去克服困难。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从而学到面对挫折的一些经验。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
在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能力强弱等。
这样,他必然会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
另外, 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问题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
幼儿最喜欢模仿,也是容易受暗示。
在挫折教育方面,身教胜于言教。
因此,成人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勇敢。
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
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不要担心,老师和你一起到卫生室包一下好了, 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
”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
”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面对未来。
总之,教会幼儿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
让我们加强挫折教育,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挫折教育论》李海州、边和平1995年9月江西教育出版社
2.《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朱芙蓉
3.让孩子经历挫折杨秀芹《幼儿教育》2002年第十期
4.孩子遇到挫折有哪些表现一《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