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核衰变与核反应方程
钋Po
铍Be
石蜡
查得威克 (1856~1940)
α粒子 不可见粒子
质子
α粒子轰击铍产生的不可见粒子是什么?
核反应方程式
9 4
12 1 Be4 He C 2 6 0n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 中子
统称核子 元素符号 质量数 (核)电荷数
A Z 235 92
X
U
10-15m
1 1
H
4 2
4 2 12 6 1 0
核反应规律: 1.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
2.能量守恒
例1.下列核反应方程中正确的是 ( B
)
• 例2.α粒子轰击硼10生成氮13和X粒 子;氮13具有放射性,放出Y粒子并生 成碳13,则X粒子和Y粒子分别是
• A.质子和中子 B.质子和电子
C.中子和电子
写出核反应方程
D.中子和正电子
8次 α衰变,6次 β衰变, 中子数减少 22个.
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衰 A 变 α衰变: Z X 方 β衰变: A X Z 程 说明:
A 4 Z 2
Y e
0 1
1. 中间用单箭头,不用等号; 2. 是质量数守恒,不是质量守恒;
3. 方程及生成物要以实验为基础,不能杜撰。
4. 本质: α衰变:原子核内少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β衰变: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质子,
D、b为α射线,c为γ射线
P
练习3:由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可知 ( C )
A.放射性元素一次衰变可同时产生α射线和 β射线
B.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新核的化学性 质不变 C.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的快慢不可人为控制 D.放射性元素发生正电子衰变时,新核质量 数不变,核电荷数增加1
练习4:某原子核A的衰变过程为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 贯穿能力最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电离作用最强
练习2:如图所示,P为放在匀强电场 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 场的作用下分成 a、b、c 三束,以下 判断正确的是( BC )
A、a为α射线,b为β射线
B、a为β射线,b为γ射线
+
a
b
c
-
C、b为γ射线,c为α射线
He
一、衰变
1.定义: 原子核放出 α粒子或 β粒子 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2.种类: α衰变:放出α粒子的衰变,如
238 92
234 90
U
234 90
Th He
4 2
0 1
β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如
Th
234 91
Pa e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衰变前后的 3.规律:
第四章
原子核
第二节 核衰变与核反应方程
α粒子轰击氮核
复习:
原子核的组成
•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 击氮核时,发现了质子。
氮气N2 T C
A A:放射性物质 F:铝箔 C:容器 S:荧光屏 F
T S M
卢瑟福(1871~1937)
T:阀门 M:显微镜
核反应方程式
14 7
N He O H
4 2 17 8 1 1
D
222 238 • 例3.( 2007上海卷) 衰变为 92 86 要经过m次衰变和n次衰变,则m,n分别
U
Rn
为
B
(A)2,4
(C)4,6
(B)4,2
(D)16,6
练习 1 、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C ) A、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射出的氦核,它的电 离作用最弱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 它具有中等的贯穿能力
4 2
Th
234 91
Pa e
0 1
三、核反应方程
自发核衰变 1.核反应: 放射性轰击 人工加速粒子轰击 2.反应能: 核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3、核反应方程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14 7
N He O H
4 2 17 8 1 1
查得威克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中子
9 4
Be He C n
同时放出一个电子
γ射线的产生:γ射线经常是伴随着α射 线和β射线产生的,没有γ衰变。
说明: 元素的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 放射性表明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的。
5.注意:
一种元素只能发生一种衰变,但 在一块放射性物质中可以同时放出α、 β和γ三种射线。
238 92
234 90
U
234 90
Th He
A
β
B
α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核A的质量数减核C的质量数等于5; B、核A的中子数减核C的中子数等于2; C、核A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比原子核B的 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多1; D、核A的质子数比核C的质子数多1。
238 思考: 92
(铀)要经过几次α衰变和β U
206 衰变,才能变为 82 Pb( 铅 ) ?它的中子 数减少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