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电制造设备国产化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核电制造设备国产化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核电制造设备国产化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动力与机械学院,陈锋(2013301390104)
摘要:本文从一名机械类专业大学生的视角,简要的介绍了我国以及世界核电工业未来趋势及我国核电工业现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提高核电制造设备国产化速度及加快国产化进程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核电制造设备国产化发展方向技术引进
1:概述
在当前世界电力能源结构中,火电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64 %。

由于燃料煤、天然气、石油等资源的储量有限及火电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其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

从长远来看,由于资源短缺,火电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的地位极有可能被其他能源所取代。

核电作为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经过欧美国家几十年的研发及实践,其制造技术与安全保障技术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运行安全性的提高及常规能源短缺现状使得世界各国都看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核电发展前景,并拟大力发展本国核电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强劲,对电力的需求量迅速膨胀,而火电由于资源所限,经常因燃料问题减产或停产;在政府政策导向下,核电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规划中解决未来能源供应问题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手段。

大力发展核电已成为各方的共识。

由于核电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又长,我国要依靠设备进口发展核电,昂贵的造价直接影响到核电建设及运营成本,这无疑是阻碍我国核电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而,唯一出路即是实现核电设计自主化,大力提高核电制造设备国产化率,从而减少核电站建设投资,降低发电成本,使核电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我国核电国产化现状
总体上讲,核电国产化即意味着自主设计、自产设备、自主建造、自主运营四个方面,其关键是自主设计。

只有掌握了系统和设备的设计,才能更有效地处理设备制造过程中发生的质量与技术问题,才能有效地指导核电站的建造、安装、调试等各项工作,才能最大限度摆脱国外公司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使我国核电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核电政策导向的积极推动下,国内核电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与外方合资等途径已具备了一些核电主体设备的生产及制造能力,并已有一些资产的重要设备用于近年来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厂。

目前,在外方技术支持下,国内一些比较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已具有
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核电设备的制造能力;上海国内三大汽轮发电机厂都已具备一定的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组的制造能力。

但总体上来看,上述核电设备的关键技术、关键部件的制造目前均仍由国外供应商掌握。

国内各大设备制造商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在想一切办法提高主体设备的国产化率,从材料研究、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加大投入。

相信一段时期之后,国内核电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3.核电制造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核电设备制造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核电设备制造技术一直都在走引进消化之路。

对于一般设备的制造,可具备一定的产能,满足国内核电建设的需求;而一些关键技术,国内企业尚未完全掌握其技术要求。

3.2 生产能力较弱
由于国内大部分设备制造商对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制造刚刚起步,从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工装、管理等各方面均与国外成熟制造厂存在一定差距。

4.现存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制约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步伐的各种因素,根据我的调查,资料分析等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4.1 更广泛的引进核电设备制造以及设计技术
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国产化研究机构,探求各个专业产品领域的技术引进;鼓励国内设备制造商建立研发部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为我所用,较全面地掌握核电系统设计及设备制造技术。

4.2 加强核电制造业管理
按国际惯例,依据世界通用的核电标准与法则,进一步建全我国核电设备制造管理制度,尽可能吸引国内有潜质的供应商加入核电制造业。

4.3 增加投入,提高设备产能
已具备核电设备制造能力的企业应尽快决策,加大投入,提高自身核
电设备或部件的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4.4 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的有机结合
国有大型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要在发展产能的基础上,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发展自己的核电产品设计及制造技术,增强我国核电设备的整体研发能力和国外项目的竞争力。

5.结束语
核电设备国产化进程毫无疑问会经历无数的曲折艰辛,但只要充分了解世界核电的发展方向与我国核电发展状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与核电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摆正自身位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把握当前核电大发展的良好契机,实现核电国产化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发展并壮大我国民族核电工业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中国核电信息网》《百度全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