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宫导游词灵山梵宫导游词各位朋友,现在来到的这座金色建筑,就是灵山梵宫。
灵山梵宫宽153米,深约182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
梵宫顶部,五座莲花圣塔参照印度佛教菩提迦耶金刚宝座塔的制式,呈高低错落排列:中心最大的佛塔,塔顶标高61米,代表最高境界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从东至西的小塔,分别代表发菩提心之德的东方药师佛、修行之德的南方宝生佛、成菩提之德的西方阿弥陀佛、入涅槃之德的北方不空成就佛。
梵宫内部主要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几部分组成,这里,中国当代100多位传世工艺大师,带领他们数以千计的传人弟子,将他们的木雕、铜雕、玉雕、石雕、漆画、壁画、油画、景泰蓝、琉璃、瓷器、书法杰作,连同他们从千百年、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巧夺天工的技艺和绝活,一起留在了您的身边,与您的惊喜融为一体。
带着神圣与震憾,现在我们来到了门厅,按照佛教最高仪轨,宫门两侧分立汉白玉雕六牙白象,迎候宾客,接引众生。
六牙白象是佛教普贤菩萨的坐骑;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就是乘六牙白象降生人间的,其母摩耶夫人梦六牙白象来降腹中,遂生释迦。
大象肩负宝瓶,瓶中插有祥云,象征吉祥、平安、如意的祝福,四足稳重踏实,代表四如意。
神威而圣洁的六牙,象征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瓶和大象常常摆放在一起,叫做“大象宝瓶”,寓意盛世太平、健康平安。
这对木雕花瓶,以圣象为基座,以莲花为意境,是我国著名的东阳木雕大师陆光正先生的精心巨作,高2.4米,胸径0.8米,耗时一千八百余工,创工艺木雕花瓶体形高大之最。
抬头仰望,天光直泻,接引您的目光。
原来,您的头顶上有四个明亮的藻井。
藻井的创意,源于敦煌石窟,在敦煌石窟中,藻井位于石窟中央顶部,使本来不高的窟顶产生高远深邃的感觉。
藻井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顶小边大的倒置斗形,因此叫做“覆斗形窟顶”。
这四个藻井,选用楠木,采用传统的浙江东阳木雕工艺精制而成。
请大家顺着凌空的汉白玉围廊看过去,在南面墙上,十余米长的书法壁画熠熠生辉。
这幅巨型书法壁画,是唐玄奘当年奉旨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部最短的佛教经文,包含了佛法最基本的内容。
“般若”,通俗地讲,是智慧;“波罗密多”,是指“到达彼岸”。
采用扬州独有的刻漆贴真金手工工艺。
各位朋友,感悟《心经》带给我们智慧,让我们在佛法智慧的引导下,开始一段探索彼岸的神圣旅程。
现在,请默默地许下您的心愿,静静地进入清净庄严的灵山梵宫。
这里是百米廊厅起点。
抬望南立面的墙上,是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的巨幅隶书,整幅作品采用刻漆工艺制作成书法壁画,长10.18米,宽4.34米,内容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节的节选,总计379个字。
禅宗法门“以定慧为本”,这段话主要讲“定慧一体”,其中的道理,犹如灯和光的关系,有灯即光,无灯即暗;让禅意引领我们继续前行——各位朋友,请展开您想像的翅膀,请打开您观想的眼睛,您是否感觉到我们正在进入2000多年的佛光隧道?这里具有史诗意义的十二幅巨型油画名称为“世界佛教传法图”,它们以时间为序列,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当代佛教发展为主题,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由3幅作品组成,每幅作品独立成篇。
它们共同组成了延绵2000多年、遍及全球各地的《世界佛教传法图》。
气势磅礴、庄严明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第一幅油画称为《初转法轮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88年,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先想到要说法、教化的就是最早跟随他修苦行的五位侍从,之前五人认为释迦牟尼放弃苦行,是因为道心不坚、畏难而退,于是绝然与释迦牟尼分手,在鹿野苑盲修苦行。
一天,成佛后的释迦牟尼佛容貌庄严、仪态整肃来到鹿野苑见五人,五人一见,不禁大吃一惊。
释迦牟尼佛与他们一起苦修时,体弱黑瘦,几乎不成人样,而现在却是庄严肃穆、神采逼人,不自觉中众人同时起立,施礼迎接。
释迦牟尼佛为他们剃度出家,建立了第一个僧团,讲说了“四谛”“八正道”等佛教教理,并讲解了人生是苦的道理,解释了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证道的原则,五人听后欢喜无限,最后理解觉悟成了阿罗汉,这便是佛教的“初转法轮”。
初转法轮被看作是佛教成立的标志,经常被提起和怀念。
释迦牟尼悟道之后,便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传教生涯,到八十岁涅槃。
第二幅油画称为《阿育王传播佛教图》,佛祖涅槃后,在弟子迦叶和阿难的召集下,进行了佛教团第一次结集,主要会诵佛祖生前所说的佛法,并结集成经典,建立了佛教三藏(经、律、论)。
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阿育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阿育王在位期间,大力倡教,佛教得以迅速发展,传播到印度各地,并走出印度本土,成为跨地区跨国界的宗教。
阿育王最初并不是佛教徒,而是凶狠暴虐、滥伤无辜的暴君,后来受到一位比丘的点化,皈依佛门,正法治国,大力传播佛教,分布舍利,并建起八万四千佛塔,不断派遣佛教使团,到其他国家弘扬佛法。
第三幅油画称为《印度大乘佛教图》,佛教传入不同地区,对佛教教义和戒律,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形成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两大系统。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只有释迦牟尼这一个佛,大乘佛教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还有无数的佛。
古印度的龙树是大乘佛教的代表人物,龙树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奠基者,传说,龙树出家后仅用90天时间便读完佛教三藏,而且非常精通。
他认为世界万物一切皆空,所谓的“空”不是“零”,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惑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如三论宗)。
第四幅油画称为《佛教东传图》,根据史书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经由中国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曾经夜梦“金人”,并于公元68年建立洛阳白马寺供养从西域请得的佛像、经卷、高僧。
第五幅《西行求法图》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畏艰难前往印度等地西求佛法者代继不绝。
他们在一路求学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沿途传播,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这些艰苦卓绝的西行者,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尤其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东晋时的法显、唐朝时的玄奘、义净等人,他们被鲁迅赞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唐朝玄奘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当年前往那兰陀寺学经拜师五年,成为我国西行求法的代表人物,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中所示就是玄奘当年在那兰陀寺与当地高僧辩经的场景。
第六幅《八宗祖师图》自隋唐时期起,中国佛教相继创立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等八大宗派,其中,禅宗最富中国文化个性且影响深远,及至今日,禅净融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的思想是东西方文化共同接受的,我们说饮食和休息都可以是禅。
佛家认为,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是人生三大乐事,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在佛教中,飞天就是代表了自在与欢乐。
请大家抬头仰望,前廊厅顶部有16个造型各异的大型飞天,每一个长度都超过3米。
传说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天歌神和天乐神,之后统称为“飞天”。
根据佛经记载,飞天只是指在天空,云层飞舞的天人,她们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
飞天纹样随着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北魏前期脸型圆胖,有女性还有男性,飘带较短;东西魏、北齐时期,面相趋于“秀骨清象”,至盛唐时期,飞天都是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更长,有的比人长二、三倍,凌空飘荡的质感非常自然流畅。
照佛经的记载,飞天的职主要是礼拜供奉、散花施香、手持各种乐器演奏或舞蹈,所以,我们看,这里的飞天有的脚踏祥云,有的手捧香果,有的轻吹箫笛……,这些飞天采用的是“生漆脱胎”的造像工艺,这种工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它经久不蛀、光泽度好、不开裂、不变形,立体的灵山飞天,是在敦煌壁画平面飞天艺术基础上的新创造,是当代佛教艺术的新贡献。
现在,我们来到了梵宫的中心位置——塔厅。
塔厅高达45米,上下贯通,分为三层,这里营造的,是佛教中的“天界”。
在佛教中,“天”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塔厅上下三层,分别象征这三界,分别是人们修善行可以达到的三种境界。
最下一层的花塔,四周八个佛龛,代表第一层境界,即众生平等的境界;佛龛上方的伎乐天形象,代表第二层境界,即众生愉悦的境界,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第三层境界,也就是至高境界,是众生心灵与智慧臻于纯净的境界,代表这一境界的,是蓝色的穹顶。
佛经中常说,“智慧如海”,海为蓝色,所以塔厅的穹顶是蓝色。
现实中的蓝海在我们脚下,智慧的蓝海,在我们的头顶上。
俗话说,碧海连天,海天一色,我们头顶上的智慧蓝海,它也是月明星稀的夜空,蓝色的夜空中明星闪烁,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景象,受到启迪而大彻大悟,同样,当我们的心灵迷失的时候,仰望它,就能找到方向。
各位朋友,也许大家早就注意到了,整个梵宫,无论是恢弘的廊厅,还是神奇的塔厅,无论是高高的艺术穹顶,还是稳稳的油画底座,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
整个梵宫的木雕面积,多达15000平方米,用去1400立方米的优质楠木,用了20多节火车车皮装运。
这些木雕全部出自中国著名的木雕之乡——浙江东阳,这些木雕作品,在工艺手法上,继承和发扬了东阳木雕特有的风格,以平面浮雕为主,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不加彩绘,色泽清淡,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纹理,格调高雅;在题材和内容上,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所有吉祥的图案和花纹,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所有最美好的道德寓意,可以说是中国吉祥文化和传统美德艺术的大集成。
现在,请您驻足仔细欣赏整个梵宫中精美的木雕艺术代表作——塔厅四周,分别为《净》、《信》、《孝》、《和》的四幅东阳木雕巨制。
佛教中的“净”,是指清净心,佛经上说,真实的功德就是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
佛教中的“信”,是指信心,信仰、真诚。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低到高依次表现的是汉、藏、傣族民众(三大语系)礼拜、参访、植树、放生、写经、讲经、飞天……反映了人们对佛教的正确信仰形式及对佛教最高境界的向往。
佛教是最讲“孝”道的宗教。
在佛教看来,善是佛教的根本,而“百善孝为先”,图的上方可以看到佛陀为父抬棺的刻画,佛陀尚且如此,所以孝是众善的根本。
如果没有孝道,就不能行善。
“和”是指和谐,以佛教的慈悲、平等精神,放下自我,与社会和自然和睦共处。
正如大家期待的世界佛教论坛所倡导一样——和谐世界、众缘合和。
也许大家都看见了,巨幅木雕上方,有金光闪闪的大鸟,它们叫大鹏金翅鸟,是佛教的守护神,据说岳飞就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可见大鹏金翅鸟在中国民间,也是正义和忠孝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