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

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

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

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

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

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

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

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

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文学革命在创作上也取得重大成就。

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文以崭新的形式,对封建主义批判的深度和明显的现代意识,显示新文学的实绩。

郭沫若、胡适、刘半农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冲破了旧诗格律束缚。

叶绍钧、杨振声等的白话小说也为新文学奠定了基础。

1920年,白话文运动最终取得胜利,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和“文学革命”新思潮相对立的,是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

他尊孔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白话,维护文言。

五四文学革命,在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场文化大革命的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彻底反封建的革命。

在政治上,文学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同时它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文学本身上,它宣告了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是划时代的伟大转变。

在世界意义上,它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革命文学潮流的组织部分。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1、白话新诗的尝试与开局胡适1917年2月在《新青年》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

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别集,影响重大。

“尝试”二字是胡适诗歌创造的最重要的特征。

刘半农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买萝卜的诗人》,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

同年7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窗纸》和《无聊》等作,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他的著名诗篇还有《教我如何不想她》、《相隔一层纸》、《学徒苦》等。

他的代表诗集有《扬鞭集》(1926)和《瓦釜集》(1926)。

此外还有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和刘大白等诗人,他们的创作丰富了初期白话诗歌的创作局面。

初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的重大变革和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白话写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二是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

初期白话诗的主要不足:缺乏情感和想象力,语言散文化,缺少应有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现代小说的创新与初成最能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是鲁迅的小说。

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起,连同以后陆续发表的《孔乙己》、《药》以及著名的《阿Q正传》等,均以勇猛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以及“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许多读者的心。

自鲁迅《狂人日记》之后,积极尝试白话小说的还有两个群体,一个是《新青年》作家群,包括陈衡哲和胡适等人。

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老夫妻》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

1920年又在《新青年》发表小说《小雨点》,该作又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新潮》作家群也是较早进行白话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汪敬之、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都以写实态度关注人生的积极态度。

《新青年》和《新潮》两大小说作家群的共同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问题,以小说反映和讨论社会现实问题,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

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以短篇为主,作家创作整体也不是很成熟。

3、话剧的形式的引入与演变话剧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我国,作为一种全新的外来艺术形式,话剧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经历了一个从萌芽生长到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与西,新与旧,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如何有机地融为一体等问题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工作者一直努力探讨并力图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焦点。

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刊载于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主要代表人物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

该社主张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

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主要代表人物有:谷剑尘、应云卫、汪仲贤、欧阳予倩和洪深等。

在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中,相对新诗和白话短篇小说而言,话剧剧本的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起步较晚。

相关主题